献血后皮下瘀血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0-03-08 浏览次数:607次
作者:朱美蓉 【关键词】 皮下瘀血
献血后穿刺部位局部青紫肿胀是一种最多见的献血不良反应,严重时献血者一侧前臂青紫肿胀、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给献血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增加其对献血的恐惧心理,影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2002年以来,笔者采用三指按压法及有效的宣传等预防措施,使献血者献血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最大限度地减轻献血者痛苦,现报告如下。
1 预防方法
1.1 严格无菌操作 采血工作人员在采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针手法要轻、稳、准,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刺破血管,引起局部淤血,若需要重复穿刺,要选择另一侧肘部静脉,采血过程中要固定好针头,防止针头脱落。
1.2 适当选择采血静脉 采血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静脉,若肘部正中静脉充盈良好,则尽量采用此静脉,因为正中静脉血流量大,血管较粗并且容易固定,其次选择头静脉或贵要静脉。
1.3 正确按压血管 采用三指按压法按压血管,采血结束后,右手握住针柄迅速拔出针头,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皮肤进针点为中心,沿血管走向以相同的压力按住针眼,并嘱献血者按住针眼在5min以上。
1.4 献血后止血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采血后一定要叮嘱献血者献血侧前臂抬高,高于穿刺部位,使献血者献血侧前臂自然弯曲,以压迫穿刺静脉,达到止血目的。
1.5 注意事项 向献血者宣传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尤其是针眼保护方面的知识,如献血侧肢体24h内不要做剧烈运动,2d内禁止洗澡和提重物等。如有淤血发生,可在24h后用干净的热毛巾热敷,以利于皮下淤血的吸收和组织功能的恢复。
2 结果
对采用预防方法采集血液的采血车200例献血者进行观察和电话随访,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8~55岁。共有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采血总人数的3%。其中有2例在采血现场由于按压针眼时间不够引起出血,均为男性;有4例出现约3cm的淤血,其中女3例,男1例,为采血过程中因静脉脆性增强渗血所致。无一例引起献血者投诉。
3 讨论
采血技术的完善,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预防献血不良反应必须从采血工作人员自身做起,每一项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树立为献血员服务的思想,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宣传工作,使献血者能自然地配合,完成整个采血过程。采用三指按压法简单易行,此种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和电话及第2次献血随访效果十分显著。在以往的工作中大多采用单指按压,这种方法大多只压住了皮下针眼,而没有压住血管针眼,使血液流出或渗出血管外,渗入到皮下及肌肉组织,致使采血侧上肢肿胀青紫,以下垂部位明显。而三指按压法是以皮肤针眼为中心,沿血管走向按压,使皮肤、皮下、血管针眼同时受压,起到止血的目的。采用三指按压法的同时,前臂应自然弯曲、抬高,前臂高于穿刺部位,使远端血管压力降低,减少出血,也可使采血侧上肢肘部回弯自然压迫,可减少献血后因上肢过度活动使刚封闭的针眼继续出血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通过三指按压法也可使局部青紫不会扩大,献血后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在采用适当的按压方法的同时,宣传工作也很重要,既要让献血者了解献血前后的问题,又要让献血者必须遵守,如嘱咐献血者按压针眼在5min以上,献血者如不以为然,1min即停止按压,结果针眼处血流不断。还有的献血者采血后,不到时间反复拿开按压针眼的棉球查看,结果使刚要封闭的针眼再次出血致使局部肿胀、出凝血时间延长,还有的献血者刚离开采血场地就用采血侧上肢提重物,过度活动使刚封闭的针眼因张力过大而再次出血,因此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献血后献血者皮肤穿刺部位出现皮下淤血,是献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给献血者造成痛苦的同时也阻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因此,献血局部不良反应的预防应引起各级血站同仁的重视,采血工作人员应共同努力,杜绝或减少献血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为献血者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献血环境。对保留和动员献血者再次献血,促进固定 献血者的不断加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有序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