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特点及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628次

  在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较为常见,也极为危重,常发生各种心律失常,极易造成患者猝死[1]。回顾性分析2011年2 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特点及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男33例,女17例,年龄61~80岁,平均(72.0±6.6)岁。在临床症状方面,有41例患者心悸,39例患者胸闷,45例患者气短;在心功能分级方面,有12例患者为Ⅰ级, 18例患者为Ⅱ级,20例患者为Ⅲ级;有23例患者为室性期前收缩,20例患者为短阵室速,7例患者为房颤并室性期前收缩。 1.2 动态心电图诊断方法:运用康泰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仪TLC 4000型HOLTER-STAR DCG分析系统,在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 6 h~4周时给予其24 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2]。然后在患者发病后 1~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如果患者有心绞痛、再次梗死、猝死等情况发生,则表示患者发生了恶性心脏事件[3]。

2 结果

5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41例患者合并了室性心律失常,占总数的82%,其中有33例患者为室性早搏,5例患者为阵发性室性过速(1例死亡),3例患者为心室颤动(2例死亡)。其他心律失常包括3例患者为窦性心动传导阻滞,占总数的6%。其中1例患者为文氏型窦性心动传导阻滞,1例患者为莫氏型心动传导阻滞,1 例患者为完全性窦性心动传导阻滞;3例患者为束支传导阻滞,占总数的6%。其中1例患者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为完全性右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为房性早搏,占总数的2%;2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占总数的4%。一些患者的心电图会同时合并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图形。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达到了 75%~95%的发生率,多数情况下,其在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 周内发生。一半左右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死于发病后1 h,死亡原因大部分时能够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影响着心律失常的发生,缓慢性心率失常极易在下壁产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极易在前壁产生[4]。本研究结果表明,3例患者为窦性心动传导阻滞,占总数的6%;3例患者为束支传导阻滞,占总数的6%;1例患者为房性早搏,占总数的2%;2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占总数的4%说明了这一点。下壁和后壁心肌梗死极易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因为传导系统在间隔的后部行走。如果心肌梗死患者合并了房室传导阻滞,就会具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对心肌梗死近期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快速心律失常一方面会减少患者的心排血量,另一方面还会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进而扩大梗死区域或产生心力衰竭。同时,快速心率失常中的室性心动过速极易发展成为心室颤动,并进而发展成为阿斯综合征,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结果还表明,5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41例患者合并了室性心律失常,占总数的82%。急性心肌梗死延长了患者的心肌缺血及梗死区QTc间期,相对缩短了患者的非缺血、非梗死区的QTc,使患者出现心肌复极不一致,极易导致折返激动的形成,从而引发恶性实行心率失常。由于在心肌梗死发病早期QTc 间期延长最为明显,因此在心肌梗死早期所引起的实行心律失常也最多,并且极易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5]。因此,临床应该在心肌梗死早期QTc间期延长的情况下给予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高度的警惕,为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轻患者病痛、提升医院综合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室性心律失常,它也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9(12):7101.

[2] 徐泽升,刘书旺,韩立宪,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性心室颤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9(1):831.

[3] 李绍龙,李 易.自主神经与室性心律失常[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3):358.

[4] 董鲁燕,张 梅.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与预后及临床的关系[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2(4):232.

[5] 阎西艴,李振波,张永珍.现代实用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83.

[收稿日期:2013-06-13 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