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艾滋病死亡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3-11  浏览次数:612次

作者:李正洙 朴顺福   【关键词】  艾滋病

  笔者在北京佑安医院2003年11月~2004年2月卫生部组织的第四期艾滋病临床诊疗进修班实习时,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与诊治艾滋病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9岁,于2003年5月开始长期发热(有时高达40℃),颈部淋巴结肿大,曾在北京301医院做病理检查,诊断为“淋巴结霍奇金病”,之后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进行过4次化疗,但仍间断性发热,1个月前开始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腹泻,3~4次/d,黄色细水便,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差,进行性消瘦、乏力等症状,15d前在当地疾控部门检查HIV,结果HIV阳性(+),2003年12月26日到佑安医院进一步诊治,并当日住院在感染二科。既往史:于8年前术后有输血史(约1000ml)。查体:神志清,精神差,慢性病容,贫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苍白明显,口腔粘膜光滑、咽部无红肿、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罗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抗HIV(+),CT示霍奇金病肺部浸润,伴发纵隔淋巴结肿大,其它相关检查略。诊断:(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艾滋病期;(3)霍奇金病。治疗: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抗炎、支持、抗病毒、免疫调节、对症等综合治疗,但该艾滋病晚期,且霍奇金病已有多器官转移,一般支持对症治疗病情已难以控制,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于2004年1月31日治疗无效临床死亡。死亡诊断:艾滋病;霍奇金病;消化道出血;肺部转移;死亡原因:循环、呼吸衰竭。

  2 讨论

  该患者属典型的经血液传播的艾滋病,患者在前段治疗时尚未明确诊断,只考虑其它疾病,很可能延误艾滋病诊断治疗,提示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要对就诊患者询问几年前是否曾经有过单采血浆史和受血史,如有应引起重视的同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笔者认为,目前基层很多综合医院临床工作者对就诊患者只注重一般性的询问病史,忽略艾滋病的潜在流行危险因素,因此很多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由于不细致的诊查工作,反而延误诊疗。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与笔者一样的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定期组织艾滋病临床诊疗学习班(进修班),进一步提高防治知识,使其在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早发现病人,并且为因经济等原因不能及时就诊的病人服务。       (对笔者在佑安医院感染二科进修期间始终给予艾滋病临床诊疗知识和经验的吴昊导师、张彤主任和徐莲芝等指导老师深表谢意。)     

  作者单位:133000吉林省延边皮肤病防治院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