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增设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629次

心电图技术长期以来应用于各种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由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无法反应右室和后壁的心肌梗死患者的ST段改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加做右室导联及正后壁导联的检查,也就是18导联心电图,以便更加全面客观的反应心肌缺血情况。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程序比较费时,患者需要在门诊医师开具检查单后,再去划价缴费、排队做图,这种程序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极为不利,也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在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增设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5月~2012年10月因胸闷、胸痛、心悸或其他等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在心血管门诊就诊的患者261 例,男176例,女85例,年龄35~81岁,平均(56.3±12.2)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我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通用标准。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接诊15 min内,在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完成18导联心电图检查,即在进行常规12导联检查的基础上,加做右室导联(V3R,V4R,V5R)、正后壁(V7,V8,V9)导联的心电图检查。后立即进行心肌酶谱和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心肌酶谱以CK或CK-MB均升高定义为阳性,心肌坏死标志物以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或cTnI一项异常为阳性。部分患者行心脏 B超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 结果

在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完成的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51例,占接诊患者的19.5%,其中包括前壁24例(其中前间壁15 例,广泛前壁9例),下壁22例(其中合并后壁5例,合并右室6 例),单纯正后壁3例,单纯右室2例,累及右室或后壁缺血改变者16例,占心电图阳性患者的31.4%。除2例提示下壁和1例提示前间壁者心肌酶谱或心肌坏死标志物均正常外,其余均由心肌酶谱或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证实,部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有12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均未提示,但心肌坏死标志物异常升高。 

3 讨论 

3.1 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增设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具有简单、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在各级医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医院急诊中的作用极大,多年来,心电图检查一直是常规进行的检查手段之一[1]。但如何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心电图变化,许多医院都无法突破传统程序,也就是门诊医师开具检查单后,再去缴费,然后按次序等待检查,这样在反复排队、等候中,宝贵的治疗时间就被浪费了。由于心电图检查是每个心血管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因此在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增设心电图检查具有可行性;为了早期判断就诊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在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增设18导联心电图检查也具有必要性。近年来,把心电图检查作为和血压测量一样的常规检查并在诊室内完成,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疑似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均能在15 min内完成18导联心电图检查,避免了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检查滞后,为疾病的救治,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2 心血管门诊实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和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并不全面,因为右胸和后壁的心肌缺血所表现的ST段改变,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很少出现,因此必须加做右室导联V3R、 V4R、V5R,以及正后壁导联V7、V8、V9,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反应心肌梗死的ST段改变[2]。在所接诊的261例疑似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提示急性心肌梗死51例,其中16例患者存在的右室或后壁的缺血改变,这也进一步说明18导联心电图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但极少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尚未出现典型变化,因此结合心肌酶谱和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或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利于更加精确的判断。老年人突发的心肌梗死多以急性胸痛的症状出现,临床已证实心电图检查在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并对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3]。心电图异常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但大规模的查体和常规诊疗均采用12导联心电图,但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漏诊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心血管门诊接诊的疑似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中,不仅应该推荐在诊室内直接完成心电图检查,还应实行包括右胸和后壁导联在内的 18导联心电图检查。 

4 参考文献 

[1] 徐卫红,高 健,于阿信.心电图检查在基层医院急诊中的作用[J].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1):29. 

[2] 刘亚宏.18导联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830. 

[3] 周 燕,邓紫玉.心电图检查在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6):118. 

[收稿日期:2013-11-05 编校:苏建东] 通讯作者:张学义]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