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Bowen样丘疹病1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23  浏览次数:632次

Bowen样丘疹病12例临床观察作者:杨继洲,杨娟    【关键词】  疾病  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升高,鲍文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该病极易与鲍文病(bowens disease,BD)混淆,临床上常误诊为扁平苔藓、外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为探讨正确的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措施,笔者对所见12例BP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随访观察,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7~2005年6月女性BP患者12例,年龄23~42岁,平均27岁。病变主要分布于女性外阴、大小阴唇和后联合处。形态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丘疹,呈黑褐色,单个或多发,有的呈疣状或绒状,皮疹分散或呈环状排列,或融合成斑块,表面光滑,边界较清。均无全身症状。10例局部出现阵发性瘙痒,无其他明显自发症状。其丈夫及本人有尖锐湿疣史8例次,有淋病史2例次。  1.2  治疗及预后  局部采用长春志成公司生产WFL-PⅢB型电脑微波皮肤治疗仪治疗8例,手术切除及冷冻治疗各2例。另外,全身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局部涂擦阿昔洛韦软膏或5-FU霜剂,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治疗。12例患者均观察自然病程,均于治疗后1个月治愈,随访6个月~3年未见复发。2  病理观察  12例BP患者镜检见表皮角化不全,棘层细胞明显增生,可见轻至重度非典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核染色深浅不一,有的细胞核大深染,不对称核分裂相易见。表层内有少数散在分布的挖空细胞,部分脚钉向下延伸增宽,真皮内见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其中2例似原位鳞癌表现,棘层重度不典型增生,核分裂相15~18个/10HPF。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检测HPV抗原(试剂来自福建迈新公司),12例阳性。病理诊断Bowen样丘疹病。3  讨论  Bowen样丘疹病自1970年Lloyd[1]首先报道以来,文献上名称有生殖器多中心Bowen病、可逆性女阴异型丘疹病等。1978例Wade以BP命名[2],至今已有百余例。因其名称表达了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被大家公认。近些年来国内陆续出现相关报道。该病病因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3,4]。本组12例HPV检测呈阳性反应,证明有明确相关性。关于其病因尚需继续探讨。  BP组织学图像类似BD,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的情况下,且核分裂相较多,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造成手术范围扩大。因此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参考:(1)BP发病年龄与BD的好发年龄不同。(2)无尖锐湿疣的乳头状外观,可与尖锐湿疣伴发或单独发生。(3)眼观可见到外生殖器皮肤上多发性特征性黑褐色丘疹或斑块,表面光滑或呈绒状,边界清可与恶性肿瘤常见的湿疹样改变、白斑、溃疡、乳头状突起呈浸润性生长相鉴别。(4)病理组织学结合大体观是诊断关键。(5)镜下病变局限在表皮层,以棘层细胞增生为主,虽可表现为轻至重度非典型增生,但病变范围较小,基底膜完整,无浸润,真皮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浸润。(6)部分患者有自然消退倾向[5]。(7)随访观察能最终证实诊断。  本病属良性疾病或癌前病变,治疗可采用局部微波、激光、电灼、冷冻或手术切除,切除范围不宜过大,口服抗病毒药物,外用5-FU霜剂或阿昔洛韦软膏。应避免过分治疗(女阴外除,放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组织器官的外形破坏。国内有报道该病可演变为鳞状细胞癌[6],故应严密随诊观察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Lloyd KM.Multicentric pigmented bowens disease of the groin.Arch Dermatol,1970,101:48.  2  Wade TR,Konf AW,Ackerman AB.Bowenoid papulosis of the genitaoia.Arch Dermatol,1979,115:306.  3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803.  4  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外科病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8.  5  沙爱国,郑玉清.Bowen样丘疹病4例报告.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3):178.  6  周连举,吴国新,刘海燕.生殖器鲍温样丘疹病演变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88,21:4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