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斑贴试验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51次
作者:杨建峰
【关键词】 湿疹
湿疹、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易确定,常导致疾病迁延、反复发作。事实上许多湿疹、皮炎是接触了各种外源性致敏源所致,其发生和复发与外源性接触性致敏源有密切关系。斑贴试验是目前公认的检测接触性致敏源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我院皮肤科门诊对2000年8月~2004年8月确诊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214例患者做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4例患者,男156例,女58例,男女比为2.7∶1;年龄14~86岁。病史中提供的主要可疑病因:接触物83例次(38.8%),其中日常接触物57例次(26.6%),工作中接触物26例次(12.1%);其他因素有物理、饮食、药物、季节等。职业:工人109例,干部56例,技术人员21例,教师16例,服务业7例,其他5例。病期1天~20年。皮疹分布部位:头面部92例(43.0%),手足105例(49.1%),四肢81例(37.9%),躯干75例(35.0%),泛发全身者32例(15.0%)。既往过敏史:有接触过敏史49例(22.9%),饮食过敏史5例(2.3%),药物过敏史88例(41.1%)。临床诊断:湿疹56例(26.2%),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49例(22.9%),过敏性皮炎66例(30.8%),脂溢性皮炎24例(11.2%),特异性皮炎11例(5.1%),面部复发性皮炎6例(2.8%),其他2例(0.9%)。
1.2 方法 斑试抗原系列为北京怡达技术装备厂生产,共19种,受试者均以0.9%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按照常规操作,判断记录结果以斑贴试验后72h为准,斑贴试验均在急性期后2周以上,并且未服用皮质类固醇及停用抗组胺药48~72h后。进行根据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的标准判读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记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214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显示有1项或1项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为139例,总阳性率为65.0%,可疑阳性者未记入阳性结果。抗原阳性率较高的前9位抗原依次为:香料Ⅰ、Ⅱ46例(21.5%),硫酸镍42例(19.6%),橡胶添加剂33例(15.4%),重铬酸钾29例(13.6%),对苯二胺27例(12.6%),咪唑烷基脲18例(8.4%),对羟基苯甲酸酯混合物16例(7.5%),白降汞15例(7.0%),甲醛溶液7例(3.3%)。
3 讨论
我们采用斑贴试验对214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1项或1项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为139例,总阳性率为65.0%,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相符[1]。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种抗原变化是不同的。本组观察显示:阳性率较高的前9位抗原中,仍包括文献[2]报道的阳性率较高的前6位抗原。其中对苯二胺、白降汞阳性率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香料Ⅰ、Ⅱ阳性率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硫酸镍、橡胶添加剂阳性率基本与文献[2]报道接近;而重铬酸钾、咪唑烷基脲、对羟基本苯甲酸酯混合物则较前阳性率有所升高。分析其变化原因可能为:(1)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逐渐意识到汞制剂及含对苯二胺的染发剂的强致敏性和毒性,减少了接触的机会。(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发展,含有各种香料的化妆品,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和饮料以及各种各样的润肤品、洗发香波、沐浴露,应用越来越广泛;含有重铬酸钾的水泥的使用也无所不在,人们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其引起的皮肤病常发病隐匿、进展缓慢,皮肤损害比较局限,不易引起重视及预防。(3)其他因素,如卫生宣教情况及医生对病例的选择、斑贴试验操作是否规范,试验结果的判断也可能影响斑贴试验的阳性率。
【参考文献】
1 范卫新,赵辨.关于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标准抗原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24(3):150-153.
2 刘玲玲,高崇,朱学骏.906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斑贴试验抗原阳性率变化.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4):256-257.
作者单位: 450053 河南郑州,郑州铁路分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