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螺旋CT诊断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726次

胆总管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其发生梗阻性疾病的原因较多,可能由于肝胆管结石、炎性反应及肝胆肿瘤等,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难度较大。胆总管梗阻的部位大多是在下段,其所在位置较深,因十二指肠和结肠的肠管内气体影响可能引起其不是十分清晰,超声诊断判定不准确,而核磁共振的场强相对较小,对其显示也不是十分理想[1]。螺旋CT诊断成为临床胆总管梗阻性疾病较为常用的无创方式。对我院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螺旋CT诊断及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影像科诊断的62例胆总管梗阻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36例,女26例,年龄31~78岁,平均(50.3±10.3)岁。疾病情况:胆总管下段结石42例,胆管炎8例,壶腹癌5例,胆总管癌7例。患者来我院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渐进性黄疸,有部分病例出现右侧上腹部隐痛,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乏力、不适,有纳差。 62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项调查,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和螺旋CT扫描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1.2 方法:

患者在CT扫描检查前保持空腹3~6 h,在进行螺旋 CT扫描前40分钟口服1.5%的泛影葡胺500 ml,在准备好扫描体位再口服泛影葡胺300 ml,采取仰卧位进行扫描。GEHespeeddual 双排螺旋CT,调整电压为120 kV,扫描的层厚为0.5 mm,层间距为0.5 ml,矩阵为512×512,扫描完毕后向工作站传送图像,根据图像特点是否进行增强扫描,如果需要增强扫描,对患者注射30%的碘海醇注射液,3~3.5 ml/s,注射100 ml,在注射90%药物之后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观察62例胆总管梗阻性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例胆总管梗阻性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情况见表1,胆总管梗阻性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7.6%,定性诊断符合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胆总管梗阻性病变的部位多在胰头下方到达十二指肠乳头之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是黄疸。有资料显示,CT对于胆总管梗阻性病变定位准确率为97%,其定性的准确率90%左右[2]。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影像学可以分为两类,直接征象是胆总管腔内的CT扫描情况,可能出现异常的密度影,绝大部分属于软组织或者高密度影。间接征象主要是梗阻部位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梗阻部位的胆总管、肝内胆管则有扩张,被称为双管征[3]。通过螺旋CT对胆总管梗阻性病变进行扫描,胆总管管腔狭窄或者有连续性中断,胆总管有狭窄,如果通过增强扫描,则可见软组织肿块的强化和梗阻部位胆总管的扩张[4]。螺旋CT属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通过原始横轴位图像联合不同的重建技术对病变显示,尤其是一些扩张的胆总管和周围组织关系情况。胆总管结石主要是以胆固醇类为主要成分的继发性结石,其大多是肝内胆管和胆囊的结石向胆总管排放引起的,通过CT扫描胆总管结石大多是高密度影。有资料显示,胆总管结石CT表现往往如下几点[5]:高密度的团块状结石伴有低密度胆汁为背景;类圆形的结石是对侧可以见到新月形的胆汁充盈,也就是半月征;沿着胆总管走行长条形高密度影,胆总管腔内形成铸型;扩张胆总管腔内可以见到点状或者片状的高低混合型的密度影。胆总管炎是胆汁淤积并发细菌性感染,引起胆总管管壁黏膜充血水肿,管壁有增厚。CT可见病变段胆总管狭窄,胆总管从病变狭窄部位向着胆总管近端逐步的扩张,从下向上呈现喇叭口样病变,有一些患者胆囊管壁有均匀的增厚,增强扫描有明显的强化。胆总管癌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是呈现结节状改变,由胆囊管壁向胆总管管腔内突出软组织结节病灶,呈现菜花形状,一些患者的胆总管管壁有环状或者半环状的增厚。在病灶的大部分可能出现边界模糊,一些胆总管癌的病灶体积相对较小,血液流比较丰富,瘤体可能没有明显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可能呈现明显强化,大多以静脉期为主。病变的胆总管可能出现狭窄和闭塞,多是以上段肝内外胆管扩张,如果病灶向胰腺内累及可能出现胰管的扩张进而出现双管征。本组胆总管癌7例,其中有3例出现菜花状变化,4例有胆总管管壁增厚,是因为病灶沿着胆总管管壁生长导致管壁不均匀性增厚引起的。本组壶腹癌5例双管征,可能是因为肿瘤位于胆总管和胰管入十二指肠开口处,进而导致胆总管胰管梗阻进而出现胆胰管的双管征。笔者通过分析影像科诊断的62例胆总管梗阻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和螺旋CT扫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胆总管梗阻性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100%、97.6%。综上所述,螺旋CT可以清晰的对胆总管梗阻性疾病进行判定,对于其形成原因和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对于一些引起梗阻的等密度结石和小的肿瘤等,应结合B超和临床特征进行综合性的诊断。

4 参考文献

[1] 林 江,陈租望,周康荣,等.肝门胆总管癌的磁共振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9(7):95.

[2] 陈宏伟,钱萍艳,陈玉林,等.低张MSCT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部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8,17(1):7.

[3] 鲁 强,王平凡,燕 军,等.16层螺旋CT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08,9(1):101.

 [4] 王红霞,张培功,秦东京,等.CT靶扫描在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性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4):522.

 [5] 李 浩,王 琼,段群峰,等.CT薄层增强靶扫描诊断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2):22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