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10-31 浏览次数:1276次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因急性胆管梗阻并继发化脓性感染所致,是胆道感染疾病中的严重类型,以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变化快、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为主要特点。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具有急性胆管炎的Charcot三联征外,还有休克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称为Reynolds五联征[1]。笔者近年来加强对此病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1例AOSC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32~78岁,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2d,最长7d。既往有类似反复腹痛发作史8例,曾诊断为胆道结石者10例,有一次以上胆道手术史2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者5例。
1.2 方法:对21例住院治疗的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采取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1.3 护理
1.3.1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30~60分钟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1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及皮肤巩膜黄染情况,监测血常规、电解质的变化。AOSC—经确诊就应先行强有力非手术治疗措施:抗休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感染没有得到控制,病情加重、黄疸加深,需立即手术治疗。②意识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若患者出现神志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表明病情危重。③微循环系统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者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及温度,可反映体表灌注情况。肤色的改变往往出现在血压、脉搏变化之前,而恢复相对较慢。 ④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指标,低于20ml/h为少尿,提示存在休克。因此,患者常规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颜色及性状,准确记录出入量,为补液提供可靠依据。如患者尿量在30ml/h以上说明血容量已基本补充、休克缓解,可适当减慢输液的速度。
1.3.2 用药的管理:入院后非休克患者采取半卧位,休克患者取仰卧中凹位,鼻导管给氧、保暖、降温。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保证扩容及使用广谱抗生素,另一条用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维持。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物,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联合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合理安排补液的顺序和速度,防止心力衰竭与肺水肿的发生。
1.3.3 营养支持:禁食和胃肠减压期间,通过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能量,氨基酸、维生素、水及电解质,维持和改善营养状况。①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方法,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稳重的姿态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同时,应关心患者家属,主动与其沟通,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②加强引流管的护理:AOSC患者术后留置“T”型管和腹腔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③并发脏器功能衰竭的观察及护理:AOSC可并发肺、心、肝、肾等器官衰竭,这与AOSC所致的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有关。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率等所发生的变化,并及时、准确记录,仔细观察尿量,如出现异常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2 结果
16例经手术治疗治愈出院,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死亡1例。死亡患者休克时间超过48h,高龄,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3 小结
AOSC是胆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病情可在短时间内恶化,来时会有暴发性休克发生,且与此同时会伴发有DIC、MODS、MOF,死亡率高,通常情况下介于37.6%~50.0%之间[2]。围手术期短期内积极进行抗休克,可确保有充足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有效纠正酸中毒,使各器官运行良好。所以护士积极对病情进行动态监测,观察所发生的具体变化,早期合理进行用药管理,结合有效的补液治疗。在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妥善进行术前准备,为及早手术争取合适的时机,尽最大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4 参考文献
[1] 李乐之,路 潜.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7.
[2] 杨维良,张好刚.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监测及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3):152.
[收稿日期:2014-03-31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