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593次
近年来,急性心绞痛在心脏疾病中的发病率有所提高[1]。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危机患者生命[2]。我院在治疗中,通过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7岁。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1岁。排除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严重心血疾病患者以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依那普利 10 mg、1次/d,肠溶阿司匹林2~4粒,3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75 mg/d。所有患者均治疗4 周。在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判断和比较,同时随访记录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以更好的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断:疗效判断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心电图静息时出现缺血性改变呈正常状态恢复。有效:心电图在缺血状况下,下降的ST段回升超过了1 mm,但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并未达到正常的水平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上述情况均不满足。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心绞痛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见表2。经过治疗,观察组心绞痛日均发作频率为1次,心绞痛持续时间为3.6 min。对照组的日均发作频率为1.9次,持续时间为5.5 min。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由于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近年来,急性心绞痛在心脏疾病中的发作频率提高。就临床来看,该病具有发作快、频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就常规治疗而言,治疗的效果较差,整体治疗有效率在50%~60%左右,最高也不超过70%。如此低的治疗有效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预后,而且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方法是临床不断探索的一个主要内容[3]。近年来,随着各种新药物的出现,使用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绞痛逐步在临床中得到了重视。其中,氯吡格雷是较为常用的新药。根据报道,氯吡格雷可以很好的诱导血小板活化,抑制凝血酶的聚集[4]。因此从理论上讲,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就本研究而言,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观察组,经过28 d的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3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1.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53.3%。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两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持续时间来看,观察组心绞痛日均发作频率为1次,心绞痛持续时间为3.6 min。对照组的日均发作频率为1.9次,持续时间为5.5 min,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可以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疗效,是临床中值得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 参考文献
[1] 杨 锐.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 5(7):22.
[2] 闫红瑞.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49.
[3] 杨 玺.摆脱心绞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3.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0.
[收稿日期:2013-04-19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