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617次
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重症疾病[1]。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出血的常见病因,其具有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变化快、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等特点,严重的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给其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笔者对36例脑出血患者,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脑出血患者 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45~74岁,平均(62.5±4.6)岁。全部患者均通过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5例,脑叶出血11例,脑室内出血6例,丘脑出血4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偏瘫及大小便失禁等。患者均未出现脑疝,无严重心、肝、肾或全身其他严重疾病。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入院后均及时行降低颅内压治疗,交替给予 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与呋塞米40 mg静脉推注,1次/4 h, 7~30 d为1个疗程。若患者为危重患者首剂给予甘露醇500 ml,可适当延长疗程时间,患者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给予高血压(收缩压180~230 mm Hg/舒张压 105~140 mm Hg)(1 mm Hg=0.1333 kPa)患者心痛定和/或巯甲丙脯酸,缓慢降低血压,必要时给予酚妥拉明静脉推注;给予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葡萄糖溶液250 ml加洛赛克40 mg静脉推注,法莫替丁40 mg静脉推注,均为2次/d;给予并发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及时吸痰,痰多难咯出者给进行气管切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持续给药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为 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甚至死亡。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5)。
3 讨论
脑出血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与其他急性脑血管疾病相比,其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所以,在诊断时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全面检查及全方位的分析,尽可能做到早确诊、早治疗的原则。脑出血患者存在三个病理生理过程,即脑动脉破裂、破裂的血管二次出血而造成血肿快速形成扩大、形成血肿周边水肿,三个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而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程度与预后情况。还会发生颅内水肿、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等继发性损害,造成脑组织受压、移位而形成脑疝,也会对下丘脑、继发性上消化道出血及中枢性高热等造成一定损害。由于脑位于牢固的颅腔内,颅腔内有脑组织、脑脊液及血液,颅内任何组织增加均会导致颅内高压,从而脑供血不足,发生脑水肿。因此消除水肿、降低脑损害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尽可能的使脑组织的功能与作用恢复正常。相关研究证实,脑出血的致残率、死亡率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增高,而血压过快降低或降得过低会由于脑缺血造成脑功能受损[2]。所以,医生应严格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可将脱水降颅压作为首选,但禁止采用冬眠灵类药物,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对此类药物较敏感,血压可能极度下降而发生休克。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剂的一种,相关资料证实,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阻断脂质过氧化,而使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受到抑制。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 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5),与罗永红文献报道的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对照组70.27%基本一致[3]。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郝国伟.内科治疗脑出血78例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148.
[2] 连省斌.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9.
[3] 罗永红.48例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57.
[收稿日期:2013-03-14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