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4-03-14 浏览次数:522次
当前糖尿病依旧属于不可根治型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多需要长期性的医疗照顾,在医疗照顾过程中患者的个人参与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探究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原因对照顾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也就成为了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依从性影响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年龄38~83岁,平均79.5岁,病程为0.5~15年,平均7.75年。
1.2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护理干预需要分为三个步骤实施。
1.2.1第一步:评估,即通过与患者开展沟通与交流,从而评估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1.2.2第二步,计划,即通过对患者的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自身重视程度不高的患者,应强化对患者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深入剖析糖尿病的危害性,帮助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对于自信心不足的患者,应当多方面的增强患者自信心,通过对患者贴心的关怀和认真的开导,帮助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第三步,实施,在实施阶段,护理人员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贴心的交流,积极热情的接待患者,并未患者进行一些病房基础知识的介绍,让患者尽快的适应病房环境。
1.2.4护理:同时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还应及时的监控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采用多种护理手段,帮助患者了解其自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此外,对于陪诊的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应当就其开展较为深入的宣教活动,确保患者家属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坚持对患者进行预防性督促,确保患者护理干预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期设定为6个月,6个月后统计并分析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并采用统一的护理干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两次调查,即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调查,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此评价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1.3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P<0.01差异极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发现,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因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经济问题没有因为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出现显著差异(P>0.05),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患者治疗依从性主要就是指患者的遵医嘱性,即患者是否可以按照医嘱定期服药、提高重视、改变不良生活状态等[1-2]。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其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健康的首要慢性疾病,而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又多由于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以及难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糖尿病,因此患者大都具有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3-4]。其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①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不能够足够的重视其自身的病情,由于糖尿病早期病发并无明显症状,也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也就导致了患者对其不理不睬的心理状态;②患者惧怕长期服药,认为药物不良反应会严重影响自身身体健康,因此也就对长期服药具有一定的抵制性;③由于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患者大都生活不规律,也难以坚持长期的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所以也就导致了患者病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④患者往往也会受到虚假广告的影响,认为糖尿病可以根治,便服用并未证实效果的广告产品,从而轻视日常防范;⑤经济问题也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根据笔者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原因分析结果,笔者也制定了评估、计划、实施三步骤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实现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有效干预,且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对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发现,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因素变化普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只有经济问题没有因为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出现显著差异(P>0.05),表明对糖尿病患者采用评估、计划、实施三步骤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4参考文献
[1]李敏.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45.
[2]李妙玲.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2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2al-2a23.
[4]许玲,王德全,任键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