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岗医护人员单纯胸外按压耐力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3 浏览次数:574次
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心肺复苏指南》),这是全球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旨在针对《2005心肺复苏指南》发布以来所存在的胸外按压质量改进等问题作出修改,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1]。本研究旨在观察《2010心肺复苏指南》指引下持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术的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情况,分析新上岗医护人员按压速度和力度的耐力状况,探讨心肺复苏术有效普及和高质量实施的途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2013年7月新上岗且经CPR培训的104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样本,分为新毕业生组46名和实习生组58名。入选者均征得其本人同意。两组研究对象例数、专业、性别、学历、年龄、体重、臂长、身高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所有入选者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操作规范,对上海医博BIX/CPR580型液晶彩显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持续进行单纯胸外按压术4 min。无模拟人设备调至静音,按压者无法检视按压实时数据显示屏。全程进行视频录像分析。
1.2.2研究内容:两组人员均在单纯胸外按压开始后的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4分钟,收集按压频率、深度正确(≥5 cm,即按压深度指示灯闪绿灯和红灯)的按压次数。
1.3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2个四分位间距表示[M(P25%,P75%)],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其百分比描述,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软件使用SPSS 19.0,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分钟胸外按压频率比较:按压频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新上岗医护人员(不论新毕业生组及实习生组)各分钟胸外按压频率有所不同(F=40.43,P<0.01),随按压持续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均数基本上达到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至少100次/min)。比较新毕业生组和实习生组两组各分钟之间的按压频率有所不同(F=6508.08,P<0.01),时间与分组之间无交互作用,可见新毕业生组各分钟的按压频率均较实习生组高。详见表2。
2.2各分钟深度正确的按胸外压次数比较:数据资料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的方式描述[M(P25%,P75%)],秩和检验新毕业生组和实习生组各分钟之间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0.898,0.884,0.299)。新上岗医护人员(不论新毕业生组及实习生组)各分钟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经对数转换后采用方差分析(F=10.28,P=0.000);经两两比较,其中第1分钟的次数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第2分钟、第3分钟和第4分钟之间相互比较均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和图1。
3讨论
CPR通过徒手胸外按压等最基本、最关键的操作,为心跳骤停患者提供及时而有效实的施救,这将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具有社会广泛推广价值[3]。“第一目击者”掌握CPR和缩短急救系统反应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因素和最紧迫任务。为此,2010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更加注重胸外按压及其有效性[4]。实际上,随着操作时间的延长,胸外按压的部位、频率、深度皆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按压有效性[5]。随着按压循环的增加,按压偏轻次数和比率也随之增加[6],本研究也有上述类似的发现。随着最新版指南的出台,由于复苏顺序的变更和胸外按压作用地位的提升,开展持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耐力研究尤为重要,这将为日后研究如何保证单人胸外按压持续有效实施提供参考,具有迫切的现实指导意义。新上岗医护人员经CPR培训后,在实施4 min持续单纯胸外按压过程中,按压频率和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新毕业生按压频率相比实习生较快,可能与该群体在实习阶段已经过培训与实践有关,提示反复开展医护人员CPR培训的必要性。但与按压频率平缓下降却总体达到复苏频率要求的情况不同,深度正确的按压次数总体并未达到指南要求,且正确次数从第2分钟开始迅速下滑。通过回顾视频录像核实分析,这可能与医护人员对正确按压深度的感性认识偏差或体力明显下降有关。这提示应重点加强新上岗医护人员持续胸外按压下正确按压深度的耐力培训,否则可能需要在每隔1分钟就更换按压人,但这显然与指南每2分钟更换人员并避免过多中断按压的规范要求。本研究入选对象为包含新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新上岗医护人员,该群体理解并熟悉CPR最新指南,实施胸外按压等CPR技术具有理论支撑,其CPR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介乎于社区人群和院内高年资医护人员之间。为此,研究结果将对上述其他人群单人单纯胸外按压的培训、有效实施和耐力干预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4参考文献
[1]Field JM,Hazinski MF,Michael R,et al.Part 1:executive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suppl3):s640.
[2]陈力勇,王世详.论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的价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3):42.
[3]孙菁,孟凡山,计达,等.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4):1610.
[4]杨爱详,方强,杨静,等.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时胸外按压复苏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5):33.
[5]张博,穆炜,王炳红,等.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培训及有效性[J].吉林医学,2011,32(8):1652.
[6]许有权.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循环周期与按压有效性的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