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临床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4-03-07  浏览次数:580次

骨科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疼痛刺激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内源性物质[1],这些物质释放之后,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平滑肌以及心肌,增加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继而致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及饮食。由此可见,缓解或控制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取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实施针对麻醉的护理干预,患者术后疼痛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1~72岁,平均(44.3±2.5)岁。股骨干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6例,髌骨骨折2例。试验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9~70岁,平均(44.5±2.3)岁。其中,股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8例,髌骨骨折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手术前(30 min),患者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0.1 g)。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及脉搏等。在患者L2~3棘突间行硬脊膜外穿刺[2]。穿刺成功之后,留置导管。先经导管注入2%的利多卡因(剂量为3 ml),然后进行观察(时间为5 min),观察是否出现全脊麻及毒性反应。观察后,再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剂量为8~12 ml)。麻醉后15 min,进行手术,手术40 min后,在经导管注入2%的利多卡因(5~7 ml)。此外,在手术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药物。

1.3护理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流程,手术室的环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认知情况,并进行相应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术前护理干预及术中护理干预。

1.3.1试验组术前护理干预:①护士首先应了解病患对麻醉的认知情况。本组58例患者,41例患者认为麻醉后无知觉,17例患者认为痛觉于麻醉后进退。②告知患者:硬膜外麻醉属于局部麻醉,麻醉后患者神志清楚,下肢有感觉,但不疼痛;术中因搬动肢体,可能出现断端的摩擦或者移动,患者有感觉;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确切;让患者明确触觉及痛觉,针头尾端触及触觉,针尖触及痛觉。

1.3.2试验组术中护理干预: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应始终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辅助病患进行麻醉体位的摆放。麻醉时,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尽量弯曲腰部,以利于穿刺的进行;确保患侧肢体在上面,使其自然伸展;在手术床与患肢之间可垫一软垫,从而减轻肢体搬动过程中引发的疼痛。

1.4观察指标[3]:通过针刺法,测定麻醉之前、首次应用麻药后10 min、20 min和手术完成后四个时段患者的感觉阻滞平面,应用VAS评分法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分:0:无痛,10:剧痛。语言疼痛评分:0:无痛,1:轻、中度疼痛,2:不可忍受的疼痛。表情行为评分:0:安静、呼吸平稳,能较好配合医护工作;1:呻吟、叹息、表情痛苦,但能配合医护工作;2:肌紧张度增高、大声喊叫、表情极其痛苦,不可配合医护工作。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系统,应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前后VAS评分情况: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麻醉后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表情疼痛评分及语言疼痛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进行麻醉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表情疼痛评分及语言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健康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对病患手术治疗及术后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本文中,两组手术麻醉的效果大致相同;患者术后主诉疼痛差异显著,进行麻醉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更低,由此可见,注重患者麻醉知识教育,使患者了解麻醉过程及体验,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及恐惧等负面心理应激,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应推广于临床。

4参考文献

[1]曲红梅,曲亚杰.手术室护理与麻醉的配合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2010,3(5):189.

[2]冯春霞.高龄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220.

[3]俞彩红.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效果认知影响的护理干预[J].南通大学学报,2008,28(6):5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