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557次
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后发现,与以往临床上的常规护理措施相比较,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1]。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所提出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实际预防效果,从而为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2例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1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117例,女95例,年龄38~88岁,平均(79.13±6.54)岁。212例患者患有疾病情况:高血压患者83例,所占比例为39.15%,心脏病患者65例,所占比例为30.66%,糖尿病患者64例,所占比例为 30.19%。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以下干预措施和方法: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适量饮水。尽量避免下肢穿刺治疗及化验采血。针对患者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护理。主要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手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适量补胶体液。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的106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09%;观察组的10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3%。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5)。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深静脉血栓实际上是指患者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在临床上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类型中的一种。从相关的临床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血栓的形成玩玩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对于实施相对来说的骨科大手术患者)。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和病例报道结果显示:患者发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主要包含以下三大因素,分别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等三大因素。进一步临床研究后,发现患者血栓一旦形成后,除少数患者可以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等现象。如果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对患者的这些症状给与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临床处理,从临床数据结果上分析,大部分患者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报道称,一些情况较为严重和特殊的患者甚至在临床上并发肺栓塞,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对于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而言,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结果表明患者在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以后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一旦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有效发挥。由此可见,在临床上针对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从以往临床上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中,总结发现: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而从我院研究的数据结果上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观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5)。我院所提出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也正是凭借其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得到了我院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实践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预防效果显著,是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靠选择。
4 参考文献
[1] 李焕喜.优质护理服务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