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的院前应急急救护理
发表时间:2014-01-25 浏览次数:499次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 min内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院前急救中及时清理呼吸道、胸外心脏按压、静脉通道建立、供氧、监护转诊等每一步的抢救措施的有效实践,关系着新生儿的预后与未来。现将2013年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科护士随产科医生出诊现场抢救的1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的院前急救护理与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总结我科2013年1月~2013年6月随产科医生常规出诊 375例次,其中12例为高危窒息新生儿,均为分娩现场抢救, 10例在乡镇卫生院产房,2例在产妇家中。男7例,女5例,早产1例,出生后新生儿阿氏评分为3~4分,出诊及抢救历时 30 min~4 h。
2 分娩现场急救与护理
2.1 产科常态专备新生儿抢救出诊箱:新生儿用咽喉镜、2.5~3.5号气管导管、新生儿专用呼吸囊、新生儿用硅胶吸痰管、药物肾上腺素、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碳酸氢钠。箱小易拿,一并拿到现场备用。随着新生儿的娩出,常规协助产科医生予硅胶吸痰管电动吸痰清理呼吸道,未见肤色红润者,则提起新生儿令其倒立,拍打足底3~4次,未见哭声,即断脐,予心肺复苏。
2.2 新生儿心肺复苏及吸氧:采用2010版小儿心肺复苏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并拢,按压部位为小儿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 30次,即用呼吸囊辅助呼吸2次,按压总频率>150次/min。5个循环后评估,直到恢复正常的心跳呼吸。复苏后先给予鼻导管吸氧2 L/min,后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氧流量为0.5~1 L/min,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3 新生儿静脉通道建立:刚娩出的新生儿,身上布满了胎脂,皮肤油滑不易穿刺固定,加上血管细小,时间紧迫,这给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增加了很大难度。笔者得出经验,肢体胎脂相对于头少一些,而且手背及大隐静脉通常都隐约可见,用棉垫把适合穿刺的区域擦干胎脂,再用棉垫包裹穿刺点下方的肢体绷紧皮肤后穿刺。新生儿穿刺必须采取单手置管法才能顺利植入留置针。采取“Y”留置针,常规消毒,用棉垫或纱布包裹肢体防滑后以10°角刺入皮肤,见回血后放平留置针,右拇指把留置针软针管往前套进血管,而右食指则把留置针梗向后退出。由于新生儿胎脂多,皮肤滑,采用传统布胶布固定而不采用透明敷贴,保障了留置针固定的牢固性。
3 安全转运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不间断输氧:新生儿置救护车担架上,头偏向一侧,而不是给家属包着,因为置担架上可随路途的簸动,而起到了无形的托背呼吸的作用,增加了路途中的安全性。救护车上常态备车载负压吸引器,小型氧气瓶、常用抢救药、车载呼吸机,以备抢救时及时用到。应用呼吸机的患儿要密切观察机器工作情况是否正常,观察患儿缺氧状态是否改善。
3.2 生命体征的检测:危重患者常规用车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以确保安全。如遇血氧饱和度低于90%,则可刺激足底让患儿哭泣活动,以提高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血氧饱和度。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院前急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而产科出诊是院前急救的难点,专业性强,又涉及新生儿,风险性特高[2]。我市所辖人口150万,仅在市医院设依赖型急救中心,产科出诊往往是1名产科医生和1名急诊科的护士出诊,而并没有助产 ±随同,更增加了产妇及其新生儿的风险。这更需要急诊科护士掌握一整套新生儿抢救技术、有别于成人的CPR,以及高难度的新生儿静脉穿刺技术,熟悉新生儿常用抢救药物用途、用法及剂量,才能使高危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基层卫生院及在家分娩患者抢救设备有限,必须常备新生儿抢救器械(箱)和负压吸引器一并拿到产妇身边,以备及时用到,还要注意严格消毒隔离及预防破伤风杆菌的感染,这样,才能把流动的新生儿监护中心送到危重患儿的身边,从而确保危重新生儿的安全与最大限度的提高患儿的预后生存质量[3]。
5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902.
[2] 李信方.一例户外分娩致新生儿冻伤急救途中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16):3568.
[3] 张丹靖.危重新生儿转运安全护理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1, 32(1):44.
[收稿日期:2013-11-05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