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25 浏览次数:489次
维持性血液净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永久性是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进行首次穿刺的时候,由于血管壁脆性大而且非常薄,若有不慎就能够造成内瘘的损伤,皮下血肿也会影响到下一次穿刺,对此要注意首次内瘘的使用是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时间。2011年2月~2012年8月在血液净化中心已为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建立了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在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60例,年龄55~82岁,血液透析治疗,2~3次 /周,内瘘的使用寿命6个月~2年,其中老年透析患者内瘘在6个月内发生内瘘功能不良现象的有5例,在使用3个月发生内瘘闭塞的患者有2例,在正确护理下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在1年以上的患者有11例。 1.2 穿刺方法:使用16号针经过肝素盐水冲洗后,进行常规的消毒包扎止血带,首先进行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两人相互积极配合,一人执针穿刺,另一人使用20 ml空针进行抽吸形成负压,这样能够给判断出穿刺进针到血管内部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透析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过程有限,固执的性格特点,并且加上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对普遍性疾病治疗方式以及透析通路建立的理解存在着普遍的理解困难,对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通过健康科学知识的传播:能够让患者及家属理解要维持性透析的重要意义。 2.2 穿刺护理:由于每次透析内瘘管都需要穿刺,动脉穿刺点一般都会出现在吻合口上5~6 cm,静脉端应向心方向进行穿刺,并且保持静脉的回流相对通畅。穿刺应相距的两点之间不少于8~10 cm,从而能够减少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的质量。在每次穿刺时,都应该避开明显的疤痕,可以选择相对靠近前一次穿刺点的部位,在拔针后应在压迫穿刺点时间要达到20 min以上,这样能够防止出血过多。逐步选定2~3个穿刺点,定期进行轮流使用,并且能够避免在接近部位或者是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有效的预防血管瘤的发生概率。 2.3 术后护理:要告知患者在术后的第1天,手术部位会有肿胀或者疼痛等现象出现,属于是正常的反应,患者不要过于忧虑和紧张。告知患者在手术后可以轻微的活动术侧末端的手指,在术后1周内患者要尽可能抬高造瘘肢体,患者在胸前用制动绷带进行固定,这样能够促进患者血液的回流能够减轻水肿。造瘘术完成后到拆线之前不能沾水,也不能压迫患者手术的部位,不能穿袖口紧的内衣。睡觉时要注意不要使内瘘受压,不能将术侧上肢放在枕后或者枕头下[1]。
3 结果
在我院的60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有55例,穿刺后稍做调整达到治疗血流量的患者有4例,由于患者血管原因失败的患者有1例,护理人员在对该组进行密切记录,这60例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患者的情况:首年通畅率为98.33%,第2年通畅率为 95.00%,第3年通畅率为91.67%。在3年内动静脉内瘘使用状况进行必要的记录:曾经血栓形成患者有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有2 例,血流量不足患者有1例,干预性护理患者感染有2例都做出及时护理。由此可以证实:上述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4 讨论
在治疗过程中,动静脉内瘘成熟后的初期使用以及护理,是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方式。对此,对患者进行细心和仔细的观察,通过正确的使用内瘘,从而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尽早的进行相对有益的功能性锻炼,能够使内瘘早日在体内“成熟”,从而把握好内瘘启用的最佳时机,使用内瘘要有科学性,对内瘘的穿刺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其要领,在操作过程中要实施严格的无菌操作方式,尽量避免内瘘的感染,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以及透析的全过程,在治疗过程结束后,要给予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在恢复的过程中要尽量消除一切引起血栓等症状出现的不利因素,医护人员要注意对血管进行精心的保护,尽量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对透析教育积极的开展,必要的嘱咐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对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导致感染或血栓形成进行必要的防止。护理环节也要进行必要的严格要求,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穿刺等规范的操作,严格实施治疗过程的无菌操作,要使患者了解强化无菌的意识,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透析过程,并且在透析结束后要给予患者正确的按压进行指导,在操作过程中严格实施无菌操作过程,避免内瘘交叉感染,保证透析的质量,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5 参考文献
[1] 沈 蓉.血液透析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J].医学新知杂志,2012, 10(1):24.
[收稿日期:2013-06-20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