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519次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也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髋关节渐进性的致残性疾病,该疾病的主要发生原因在于股骨头供血动脉闭塞或中断。内科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通常治疗效果较差,股骨头置换术和经皮穿刺股骨头髓内减压术是外科较为常用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措施。本次临床研究对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012年之间收治的20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13例,女7例;年龄30~70 岁,平均(50.2±13.5)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2±1.3)年。所有患者经过MRI和X线检查,均确诊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且符合下述诊断标准:①无介入治疗禁忌证。②影像学检查证实其临床分期为Ⅲ期以前,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和髋臼无变化,软骨下发生骨折,股骨头塌陷、变形。同时排除下述患者:①存在明显的介入治疗禁忌证。②股骨头坏死程度为Ⅳ期。
1.2 方法:术前常规铺巾消毒,行Seldinger穿刺,局部麻醉后经皮行股动脉穿刺,采取5 F导管造影,经对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在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插入导管,在药物注射前,使用加压止血带加压捆绑大腿根部。将5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 mg 丹参,20~60万U尿激酶注入手术部位,通常用药1~2次。术后每天行3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和5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术后24 h内开始床上功能锻炼,主要包括患肢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屈、伸等,每个动作反复进行10~15 次,每天锻炼3~5次。
2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患肢股骨头供血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回流加速,骨坏死囊颜色明显变迁,显影时间缩短,分支数量增加,血管管径明显变粗,且血管分布范围变小。所有20例患者经过加压注射介入和血管扩张治疗以及系统的临床护理,18 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其髋关节旋外、旋内、内收、外展、后伸和前屈范围明显缩小。全部患者均接受3~12个月的随访,随机结果显示,17例患者关节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有所恢复,1例患者未见任何改善。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由于介入治疗属于一种新型的临床治疗技术,很多患者对于这一治疗措施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接受治疗前常会对治疗效果存在疑虑,同时,患者通常在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因而常会发生害怕和恐惧等心理。所以,实施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介入治疗的主要措施和优势,以及患者的配合方法,使其保持情绪稳定。
3.2 术中护理:嘱患者在造影床上保持正确卧姿,开通静脉通道,对其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连续监测。若患者存在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陪伴患者,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保持放松,消除紧张心理,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从而积极配合治疗[1]。
3.3 术后护理:患者介入治疗后应保持2~3 d卧床休息,3 d后可扶拐行走,从而缓解行走对其股骨头造成的损伤,改善微循环。患者完成治疗后,穿刺部位使用沙袋压迫6~8 h,压迫过程中对其受压部位皮肤进行定时观察,术后行50 ml丹参和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连续用药7 d。输液过程中对其皮肤黏膜、牙龈和切口是否存在出血征象进行检查。患者完成治疗回到病房后,及时进行呼吸、脉搏和血压检测,每小时检查1次,对于冬季治疗的患者,需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2]。
3.4 康复期护理:康复期患者应加强功能锻炼,以避免发生塌陷。手术3 d后能够扶双拐下床行走,将坐便加高,避免坐较低的凳子,屈髋控制在90°以内。手术3个月后实施1次拍片复查。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恢复期间应戒烟酒,多食豆制品、奶、鱼,增加易消化低脂肪、高纤维、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提高股骨头康复速度[3]。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技术具有治疗成本低、术后恢复速度快、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损伤小等显著的优势,能够为患者股骨头的康复提供良好的环境。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会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应得到相应的关注。
4 参考文献
[1] 顾 晞,胡 宁,姜 磊.小针刀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88.
[2] 赵德伟,王伟明,王本杰,等.保留股骨头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5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54.
[3] 宋 旸,王金成,高忠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影像学定量分析技术进展[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9,14(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