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600次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深入,临床护理路径得到广泛推广,其宗旨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以时间为节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使护理工作完整、持续、有效。通过该护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护理工作更为具体和清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更明了,配合性更强[1]。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其危害重大,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让其能够独立生活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患者的期盼。我院在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取的140例脑出血患者中,男85例,女55例,年龄58~75岁,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患者的诊断标准,所有的患者未出现脑疝及深度昏迷,未有严重心、肺、肝等并发症。将其分为1组和2组,各70例。
1.2方法:1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检查、基础功能锻炼指导等。2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制定护理路径。由主治医生、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组成管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同时参考现有国内外先进有效的护理方法,制定好路径;②内容:以时间为纵轴,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指导、检查、用药、饮食、功能锻炼、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③实施:住院当天,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给予热情接待,主动做自我介绍,介绍医院环境、住院制度,减少其陌生感。通过家属了解患者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为其准备满意的病房。给予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观察瞳孔、了解患者呼吸、吞咽功能,做好初步评估。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并尽量满足其需求,稳定其情绪。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用心电监护仪和吸氧,对意识清醒者,鼓励其自主咳痰。指导家属每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和下肢活动,以免产生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2]。
住院第2天遵医嘱进行相关基础检查,根据其检查项目单,详细为其解释每项检查的意义和目的,并全程陪同,节约其时间。待其基础检查做完回病房后,向其解释每项数据的意思,对其提出的疑问一一作答。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发病原因、发展、预后、注意事项等,提高其认知度。对于脑出血的患者,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最担心的就是致残,因而,护士要及时给以安抚,说明致残的原因,介绍有效预防措施,减轻其心理负担。对于无吞咽障碍的患者,可以给予富含纤维素的半流质食物,一次进食不宜过多,以免因颅内压升高导致呕吐。对于进食差且频繁呕吐的患者,可酌情给以补液。而昏迷及有吞咽障碍的患者,给予鼻饲。
住院1周,继续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上肢功能锻炼:护士站在患者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下肢功能锻炼:护士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将锻炼方法教于家属,让其协助患者进行,每天让患者锻炼3~4次,切勿操之过急,待其逐渐好转后增加锻炼次数。同时鼓励患者自行进行功能锻炼,并尽早下床活动[3]。
住院1周后护理基本同于以上。
出院时,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并可发放知识小册子,叮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告知锻炼的作用,让其明白肢体功能恢复不可一蹴而就,指导其坚持进行功能锻炼。
1.3效果评定:生活能力评分(ADL)通过Barthel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恢复越好),肢体功能评分采用FAM法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恢复越好),通过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定护理满意。
2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1组(P<0.05),具体见表1。
3 小结
从本组结果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明显。原因在于此种护理能够让护士更明确工作内容,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护士更为主动。在落实护理安排时,护士目的性更强,对于未达到护理目标的,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确保每项护理活动都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护士在明确护理内容后,可以查漏补缺,促使自身的能力中的“每块木板都处于同一水平”。由于在护理前已制定了措施,详细记录了护理的每个细节,因而可以节约文书记录工作,让其将更多的时间放于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效果。同时护理活动程序化和标准化,确保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此外,患者同样可明确每项护理活动,从而可以更好的配合,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了护患纠纷,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1]周保利.临床路径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
[2]曹丽谢.脑出血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3,6(5):20.
[3]张晓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1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