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112例的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688次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病因复杂以及治疗困难的一种急腹症,绝大多数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均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并且极易导致局部胰腺坏死,进而形成假性囊肿或者脓肿等并发症。近些年以来,随着医疗医学界治疗及诊断水平的迅速提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由之前的30%~60%降低至目前的10%~20%。然而,手术治疗是以往传统的治疗手段,但是因术后并发症多、手术创伤大,因而当前临床上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1-2]。为了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及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笔者深入的探究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的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且112例患者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男80例,女32例;年龄20~72岁,平均38.6岁;发病时间4~6 h。42例非胆源性胰腺炎,90例胆源性胰腺炎;10例药物诱发,10例不明原因,22例酗酒,42例胆管疾病,38例暴饮、高脂。
1.2 护理
1.2.1 全程心理护理: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护理。①应当向患者耐心的解释重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的特殊性,疾病转归与精神因素的关系,配合治疗的重要性;②要经常性的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的倾听患者的主诉,并且认真的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进行解答,尽可能的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帮助患者尽快的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更好的与治疗积极的相配合。
1.2.2 全身感染期的护理:绝大多数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过治疗均能够得以治愈或者好转,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会有不良症状的出现,这便需要将全身感染期的护理做好:①注意体温的变化,如果对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后,其体温仍然比正常患者的体温高,甚至在反应期出现再次高温不降及体温上升,就必须将体温的监测加强,时刻警惕出现胰周囊肿或者坏死感染,对于出现高热的患者,则应当及时的给予适量的药物降温或者物理降温,同时详细的观察降温效果;②防止发生压疮,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病情较为危重,抵抗能力低下,非常容易导致压疮的出现,所以,护理人员应当积极的鼓励且帮助患者翻身,勤于变换体位。
1.2.3 急性反应期的护理:一方面,应当给予患者持续血气、呼吸、心电、体温、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具体包括:①观察呼吸功能,对患者持续进行吸氧处理,按照具体的监测结果,对吸氧浓度、通气量和通气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及时将气道分泌物清除,维持呼吸道畅通,并积极鼓励患者主动排痰;②观察循环功能,采用全天持续监测尿量变化和心电监护,全面的评估患者的末梢循环、面色及神志情况;③观察肾功能,每天定时检测肾功能,并对每小时尿量加以准确记录,一旦发现肌酐升高、尿素氮或者少尿患者,应当使用适量的利尿剂。严格的遵照医嘱将碳酸氢钠经静脉输入,以便于纠正低钠血症和酸中毒,必要时还应当进行血液透析,最大限度的避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当将强输液护理。必须至少对两条外周静脉通路加以建立,其中一路用来输入生长抑素类药物,另一路则是用来输入扩容、休克、静脉高营养及抗菌药物等。正是因为生长抑素类药物有着相对较短的半衰期,需要持续输液加以维持,极易出现液体外渗的不良现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将巡视工作加强,密切的观察输液泵泵入及静脉液体情况,尽可能的避免外渗,充分的保证均衡及有效的输入药物,并且仔细的记录液体入量,全方位的保证各项治疗的有效和及时。
2 结果
通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细心的护理以及积极的治疗,11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12例死亡,12例明显好转, 88例得以痊愈,死亡率为10.71%。
3 小结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并且来势十分凶猛,在早期便会出现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有着相当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所以,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3-4]。早期将监护加强,密切观察有关脏器的功能,通过有效且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多侧面、多角度的防范并发生的发生,与此同时,给予心理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本研究表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细致、有效、全面的护理,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及生命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宋祝兰.循证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32(1):8.
[2] 熊桂华,刘兴山,孙慧丽.循证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32(1):3.
[3] 袁 毅.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新进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6(1):6.
[4] 梁 敏,刘玉兰,付成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舒适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3(1):2.
[收稿日期:2013-01-31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