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护理监测及护理对策系统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12-25  浏览次数:944次

作者                      单位

陈学华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外科,四川成都,610072

创伤导致的社会危害和劳动力损失远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1],腹部创伤作为创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2]。腹部创伤因涉及多组器官,伤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有组织的创伤护理对抢救至关重要。因此,伤后及早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相当重要。2010年8月~2011年7月,我科将腹部创伤监测评估系统应用于75例腹部创伤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150例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符合腹部损伤的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腹部创伤监测评估系统,腹部创伤患者入院后, 护士根据生理学指标、腹部体征、腹腔穿刺内容物质与量、受伤时间、有无合并伤等5项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计分。此外, 年龄及原有的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慢性疾患也考虑在内将护理监测等级分为3类。其中Ⅰ类为重度伤, 每项记3分, 共27分;Ⅱ类为中度伤, 每项记2分, 总分18分;Ⅲ类为轻度伤, 每项记1分,总分9分。此外, 年龄>50岁者, 每增加10岁加1分;原有心、脑、肺、肾、肝等重要脏器慢性疾患,每项加1分。由此将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创伤严重度予以量化。根据上述3种不同类型护理监测指标拟定了13项基本护理对策,见表2。

1.3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检查完成后即确定出相应的护理监测类型, 并迅速采取护理措施:采用相应的卧位; 确定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各种生化指标的监测时限; 吸氧,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配血备血、做好输血、输液的准备, 呼吸机备用或应用, 及时对病人进行禁食或胃肠减压等处理;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抢救用药床边备用;监测中心静脉压和有创动脉压。对照组按腹部创伤常规护理程序护理。

1.4观察指标 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根据创伤严重度的护理监测情况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和研究。腹部创伤护理监测与对策系统的建立, 将护理监测中患者的有关指标赋予一定数值, 根据各指标数据情况, 经过简单的运算, 确定护理措施, 变被动为主动。患者一入院就诊, 护士即能根据对患者创伤的监测评分确定护理对策,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由盲目、被动的等待医嘱进行工作, 变为科学主动的护理过程, 增加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3]。

我们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档, 根据不同记分档次设立相应护理对策系统, 在系统中基本概括了对创伤患者所应实施的主要监护指标和处置项目, 将原来比较散乱的个体护理观察和处置项目进行程序化、规律化组合, 使之成为针对不同病情, 分别、分步实施的既一目了然又井然有序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 该系统有助于分清轻重缓急、节约抢救时间、密切医护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赋予患者有关指标以一定数值, 利用系统进行评分, 经简单运算, 可提示病情的发展方向及其预后,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对危重患者监护中病情的评估, 由经验型发展到采用客观指标进行评估。当患者计分高时, 则提示病情重, 死亡率高,护士要加强观察和护理, 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分析、全面思考的能力和增强整体护理观念[3]。该护理对策系统可使每一项护理措施都有依据可循, 从而体现了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的客观性, 在病情加重时集中优势护理力量采用相对强的措施确保救治工作到位, 在病情好转时, 则减少不必要的监护措施和治疗措施,从而减轻工作量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运用腹部创伤护理监测与对策系统,对早期休克患者进行评估并立即采取相应对策, 在医嘱下达前抢先补液, 使多个静脉通道迅速开放。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4]。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同时已保证了循环灌注, 将早期创伤出现的复杂问题得以控制, 缩短创伤抗休克时间, 为患者争取了救治时间。对创伤患者早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实现了救护高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王正国. 发达社会疾病—创伤[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1): 24.

[2]陈发球,陈锡林.江门市中心城区1021例腹部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0,4(2):140- 143.

[3]陈苒.腹部创伤护理监测及对策系统的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5) : 277-279.

[4]连叔薏,许若侨,蔡泽玲.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2588-25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