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发表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91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何宝红  陕西省宝鸡市中心血站成分科,陕西 宝鸡 721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fainting blood don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data of voluntary blood donors that experienced fainting during needle insertion from September 2009 to September 2010 was conducted. Results: Among 13 935 volunteer donors, 73 fainted during needle insertion; 6 fainted after blood donation, of which, 2 also had seizures, showing fainting incidence of 0.52%. Of the 73 fainting donors, 63 were donors for the first time (86.30%), 5 were medical staff (6.85%), 62 were fasting (84.93%). 0.28% of the fainting occurred in Spring, 0.78% in Summer, 0.20% in Autumn, and 0.53% in Winter. Conclusions: Physiologic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 lack of rest, and being fasting were factors leading to fainting during needle insertion. Counter measures including improved technology, and creation of better environment, proper physiological care can prevent donor-induced reactivity among volunteer donors.

[KEY WORDS] Volunteer donors; fainting during needle insertion; Care; Donor-induced reactivity

《献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它标志着我国献血事业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以经济为目的的个体卖血将成为过去,这对于提高血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流动采血车到各区县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的工作中发现,由于无偿献血者来源不同,文化素质不同,且部分人不能充分理解献血的意义,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的程度不同,献血时出现的献血反应也不同。流动采血车内的特点是拥挤、空间小、环境差,在采血过程中经常发生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献血反应。轻度者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胸闷、恶心;中度则会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重度会出现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和心血管症状;意识丧失、失去知觉、晕厥抽搐、心动过缓、心律紊乱、持续性血压降低等[1]。献血反应的发生无形之中加剧了无偿献血者的恐惧心理,造成献血有损健康的错误认识。献血反应的发生使采血程序中断,既造成了血液的浪费,也影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减少献血反应,降低晕针率,就成了采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对2009年9月~2010年9月流动采血中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晕针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站2009年9月~2010年9月间无偿献血者13 935例,分别来自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献血者按卫生部规定的献血标准体格检查后献血,均在流动采血车上采血。

1.2 采血方法

按照全血采血操作规程进行,每人采血量为200 mL,使用“输血用1号抗凝液”全血血袋,有效期为2年,贮血有效日期为35 d。

1.3 回顾性分析

总结73例晕针病例各种原因,分析最佳解决方式。

2 结果

本次在流动采血时共采血13 935例,其中发生晕针73例,男性45例,女性28例。因堵针和血管细造成采血失败40例。在采血100 mL时发生反应者57例,接近200 mL时发生反应者10例,采血完毕后发生反应者6例,伴抽搐2例。不同情况下的献血反应总结如下。

2.1 献血者采血情况统计

13 935例中发生堵针6例(0.04%);血管细34例(0.24%);晕针73例(0.52%);正常13 822例(99.19%)。

2.2 无偿献血晕针现象比较

按照对无偿献血认识的态度分为:A组:对献血认识充分,心情愉快;B组:对献血存在胆怯心理,思想负担较重;C组:献血时高度紧张、恐惧。A组献血者2 301例,晕针3例(0.13%);B组献血者6 835例,晕针19例(0.27%);C组献血者4 586例,晕针51例(1.11%)。C组晕针人数明显多于前两组。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疼痛刺激而引发的献血反应占首位。

2.3 首次献血者与两次以上献血者晕针率的比较

首次献血者8 821例,献血反应63例(0.71%),二次及以上献血人数5 001例,献血反应10例(0.20%)。晕针率首次献血者比二次以上献血者高出几倍。非医疗卫生职业比医疗卫生人员发生献血反应高出近2倍。这说明精神因素是造成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首次献血者或不从事医疗工作者由于缺乏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对无偿献血缺乏正确的认识,献血时存在恐惧心理,有思想顾虑,对采血环境陌生,尤其看到他人献血发生不良反应时,精神过度紧张,再加上穿刺时疼痛的刺激,使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作用于心脏,则出现窦缓、窦停、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作用于血管引起短暂的血管床特别是周围肌肉的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足以引起脑缺氧和意识障碍,发生晕厥,晕厥持续大约10 s,即可发生抽搐。

2.4 餐前、餐后献血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本次统计餐前献血9 810人,献血反应62例(0.63%);餐后献血人数4 010人,献血反应11例(0.27%)。餐前组较餐后组晕针率高,各占0.63%、0.27%。主要原因是空腹采血时血糖过低而出现的低血糖反应。在献血过程中,可因献血前10~12 h未进食出现眩晕反应,表现为软弱无力、头晕、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恶心、呕吐、脉搏缓慢,并出现暂时的意识消失-晕厥,被称为低血糖晕厥。这只是一时性血糖降低,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时,体内血糖也就恢复了正常水平。糖是人体分解代谢和氧化过程能量的主要来源,当人体长时间未进食,又因献血而使一部分能源被消耗时,耐受力低者会使血糖暂时降低。血糖过低对机体的影响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部组织。献血时,血流量减少,运输到脑组织的糖就会相对减少,而脑组织不能进行无氧糖酵解,随即发生缺血反应。初期反应在大脑皮层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相继受累,最终导致中脑活动受影响,而出现低血糖晕厥。献血前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如献血前上夜班,或由于家务、工作劳累和睡眠不足而致疲劳献血,易发生晕厥反应,占16%[2]。

2.5 季节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春季献血3 521例,发生献血反应10例(0.28%);夏季献血4 980例,发生献血反应44例(0.88%);秋季献血2 923例,发生献血反应6例(0.20%);冬季献血2 262例,发生献血反应13例(0.57%)。夏天出现献血反应者比其它季节要高。夏天气温较高,献血者等候时间过长,人员拥挤等不利因素使献血者大量流汗,体力下降,导致献血者心情烦燥,再加上恐惧心理,极易造成献血反应,多见虚脱;天气冷时,因寒冷刺激,血管收缩也易发生献血反应。

2.6 末梢神经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采血时刺激了末梢神经,献血者因疼痛、恐慌而发生疼痛性晕厥者为11.6%,多见于静脉多次穿刺者。

2.7 晕针、晕车

大部分有过晕血、晕车、晕针史。

2.8 献血后的体位

有的献血者采血后不注意休息,一直处于直立位,以至于个别发生晕厥。尤其临近午餐时,饥饿加上天气闷热更易发生。

3 讨论

由于紧张恐惧心理而引发的献血反应占首位。《献血法》实施以后参加无偿献血者大多数是首次,因为没有献血的亲身感受,所以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针对以上观察结果,我站采取了一些积极预防献血反应的措施。

3.1 加大宣传,缓解献血者紧张心理

大力宣传《献血法》,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宣传画等形式,向人们普及血液生理知识及献血后的注意事项,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献血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热情接待献血者,消除献血者的恐惧心理。对有疑惑者要耐心地解释清楚,消除思想顾虑,组织观看有关录像,让多次献血者讲解献血体会。关心、体贴、鼓励献血者,帮助其克服心理压力,利用沟通技巧准确发现献血者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做好心理疏导,从而赢得献血者信任。使之在献血前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对缓解其心理压力有明显效果。

3.2 严格查体

严格执行查体标准,全面了解献血者的身体近况,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要有足够的休息,保持冷静,情绪稳定,思想放松,避免疲劳献血。尽量餐后献血,餐谱以素食为主,这样既保证了血液质量,又预防了献血反应问题。献血前的健康询问和体格检查应做到细致不漏,避免有心血管病、饥饿、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人参加献血,以防不合格血采入而造成血液浪费。

3.3 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

因为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情况,所以流动采血车内应光线充足、清洁整齐、布局合理、献血流程通畅,温、湿度适宜(18~20 ℃、50%~60%)。减少车内人员流动,适当播放轻音乐,献血体位应方便舒适,让献血者感到亲切、安全、轻松,要有秩序的献血防止拥挤、等候时间过长等,使献血者在庄严、舒畅的采血环境中完成献血。

3.4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

采血人员的技术要娴熟、规范、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采血规程,提高采血技术。无偿献血者都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他们的行为理应受到尊重和赞美,与他们的谈话内容要高尚文明。注意挖掘他们的内心闪光点,使美好的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对无偿献血者要热情,态度和蔼,语言诚恳,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用文明用语,上车要说“你好”,采毕说声“谢谢,欢迎您再次献血”。注重精心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感谢气氛,给献血者以愉快的亲身体验,促使其愉快地献血。遇到特别紧张的献血者,医护人员应果断对他说“来,握住我的手,全身放松,和我一起做深呼吸”。一个手势,一个动作,简单的体态语言,使他们有温暖、亲切的感受,产生安全感,从而缓解紧张情绪。

3.5 献血反应的处理

工作人员要沉着冷静。轻度献血反应者出现的精神紧张、心率快,诉说不适,但面色无改变,采血通畅,可饮热水,在密切观察下坚持完成采血;但对面色苍白,出现缓脉者,不宜坚持。这是献血反应,由交感神经兴奋发展到迷走神经血管抑制,否则会出现晕厥,甚至出现抽搐。应及时停止采血,就地头低足高位,掐或针刺人中、合谷,按压内关,对出现抽搐的,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献血者上下齿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伴呕吐者将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就地处理,忌搬动。密切观察记录其生命体征及面色口唇。注意加强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着重稳定其情绪。护士要注意自己动作稳重,不能惊慌失措,同时要耐心解释献血反应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消除献血者的恐惧心理和疑虑[3]。冬天注意保暖,一般预后良好,静卧30 min,待症状消失后可在他人陪同下离去。流动采血车备有一定的急救药品:如1%肾上腺素、50%葡萄糖注射液、地塞米松、镇静剂及呼吸兴奋剂等。本组73例晕针者经处理都很快好转,无一例死亡。

3.6 献血后护理

递上一杯热糖水或牛奶,嘱献血者将止血棉球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顺血管方向按压5 min,勿揉,原地休息适当时间,不得急起,避免忽然改变体位,导致一过性脑缺血而引起献血后晕厥[4]。献血后当天不要参加剧烈运动。睡眠要保持充足,注意饮食营养正常搭配,不要暴饮、暴食,2 d内不要清洗针眼处,防止感染。值得警惕的是采血结束后15 min出现献血反应的构成比为10.00%,由于这是一种迟发反应,很可能得不到及时处理,易发生意外。因此,献血后即让献血员喝牛奶,如无迟发反应的任何征象,15 min后方可离去[5]。对献血发生晕厥者,应劝其不再献血。

血站系统服务模式的转变,对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这要求我们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技术,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正确分析各种心理反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措施,减轻或消除献血员的焦虑情绪,调节献血者精神状态,使之能够在一种最佳状态下献血,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既减少了血液浪费,又促使他们乐意定期来献血,使无偿献血工作有一支固定的队伍,有利于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邸春艳.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4): 325.

2 刘素勤, 杜菊仙, 刘朋来. 采血过程中血流量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07, 16(3): 200.

3 曹晓娜, 李文新, 武宪政, 等. 采血车内献血反应与气温关系的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2): 151.

4 王培华. 输血技术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18.

5 陈莉, 赵莉华, 王玉珍, 等. 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 2007, 16(2): 13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