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伤员灾后心理障碍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14 浏览次数:988次
作者 单位
沈世琴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护理部
吴娅利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护理部
张 敏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护理部
焦虑和抑郁是现代社会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也是重大事件的首发情绪反应。重大的突发灾害事件是焦虑和抑郁障碍的首要引发因素[1]。“5.12”汶川大地震是继唐山地震后我国发生的最大一次灾难,由于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灾区群众不但经历了8级地震、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险,还承受丧失家园、丧失亲人之巨痛。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个体容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2]。为了解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状况,制定长期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3]在震后60天对我院收治的48例地震伤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震后我院收治48例伤员,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16~76岁,平均(44±16.56)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6例,高中20例,中专4例,大专6例。职业:工人20例,农民16例,个体商户8例,学生4例。伤情:下肢骨折18例,其中8例已行截肢手术,骨盆骨折12例、腰椎骨折12例,上肢骨折2例,多发伤2例,多处骨折2例。
2 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 depression scale,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4]。由2名心理工作者床旁指导伤员自评,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对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或看不懂量表内容者,由调查员向其详细讲解,然后由其独立选择,调查员记录。
3 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条目均按1~4级记分,评定时间为最近1周内,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基础分,基础乘以1.25即得标准分。评定标准:SAS、SDS标准分≥50分,即可判断为焦虑或抑郁状态,51~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是中度,>70分者为重度。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震区伤员焦虑得分(标准分)与抑郁得分(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表1)。症状分级为:轻度焦虑2例,轻度抑郁20例,中度抑郁14例。表1 震区伤员焦虑、抑郁均值与常模比较(略)
成年组焦虑及抑郁均值最低,其次是老年组,青年组均值最高。成年组焦虑及抑郁情绪均值与青年组相差显著(P<0.05),与老年组相差不显著(P>0.05);老年组与青年组相差不显著(P>0.05)(表2)。表2 不同年龄组伤员焦虑及抑郁均值比较(略)
截肢组焦虑均值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组抑郁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表3 截肢组与对照组伤员焦虑及抑郁均值比较(略)
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伤员的焦虑、抑郁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感觉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表现为常常感到某种危险或威胁即将或马上就要发生,或者用合理的标准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合。抑郁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遭遇的应激无法控制、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无助、情绪沮丧、无兴趣、无乐趣、自杀意念、驱力减弱。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是从地震倒塌的房屋中被救出来的幸存者,惨烈的地震场面,生命及财产的突然丧失,加上对自己的病情、家人的安全以及未来的生活状况等不可预计,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研究显示灾区伤员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说明地震引起了强烈的的应激反应,对灾区伤员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与张琴、郭敏等研究一致[5-7]。本研究中焦虑、抑郁症状分级为:轻度焦虑2例,轻度抑郁20例,中度抑郁14例,无重度焦虑、抑郁状态。较之郭敏等[6]的研究在程度上明显减轻,可能与我们的调查对象是震后60天住院伤员有关,除部分伤员的心理问题随着时间的变迁自然恢复外,与早期和一直在震区的人群相比,住院伤员得到了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青年组的焦虑与抑郁得分均较成年组高,这与青年人的心理弹性较成年人心理弹性差有关。心理弹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研究发现如果先前的应激压力经历被认为是可以控制,能够成功应对过去,这种经历就增加了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心理弹性能使人们减少焦虑和抑郁,对生活挑战表现出更多的信心和希望[8]。由于青年人社会阅历不如成年人丰富,心理弹性尚未得到锤炼,加之青年人原本对生活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瞬间出现的巨大灾难面前,对未来期望越高,失落感和无助感就越强,因此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而老年组的得分也高于成年组,可能与老年伤员倾向于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悲伤封闭起来,不愿倾诉有关。研究还发现,截肢组的抑郁得分高于未截肢组,说明肢体的残缺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一方面残缺的肢体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伤员的视觉,引起直接的心理创伤,同时,伤口的肿胀、疼痛等不适让他们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因行动不便,使得他们内心更加孤独,情绪得不到释放,因此,抑郁的程度更加强烈。本次调查中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伤员的焦虑、抑郁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与郭敏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伤员都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有关。
大量研究已表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会影响个体的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认知能力和作业行为,甚至导致社会功能丧失[9]。因此,跟踪调查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制定长期、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改善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应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兰,霍绍周.灾难应对及危机干预[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2):190-192.
[2]刘静,肖军,陈祥慧,等.地震对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 55-56.
[3]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116-118.
[4]席淑华,卢根娣,马静,等.心理干预对地震伤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12(12):1063-1066.
[5]张琴,郭琼.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48例汶川地震外科转出伤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924-926.
[6]郭敏,高允锁,王小丹,等.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焦虑抑郁症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2):383-384.
[7]李伦,孙甜甜,彭菊聪,等.汶川地震文县居民心理伤害相关问题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89-391.
[8]Charle DS.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implications for sueeessful adaptation to extreme stress[J].Am J Psychiatry,2004,161(2):195-216.
[9]倪晓慧,王家同,谭庆荣.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