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I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4-06-19  浏览次数:697次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肺癌而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2 位[1]。在我国,胃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手术、化疗、放疗以及综合性治疗措施的效果并小十分理想厂目前,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治疗模式联合传统治疗方一法将成为胃癌治疗的方向和希望[2]。分化抑制因子 (inhibitor of DNA binding/differentiationl,ID)是螺旋一环一螺旋(helix-loop-helix, HLH)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ID1具有一些癌基因的属性,通过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增殖以及参与肿瘤性血管新生、肿瘤侵袭和转移向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7]。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D1蛋自在胃癌组织、正常胃就膜组织和不典型增生胃Y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ID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刘一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 ID 1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以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可能作用,为胃癌治疗寻找新的靶点开辟新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2004-2005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石蜡切片156例,分为三组。①胃癌组: 共91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7例,年龄32 - 77 岁,平均年龄61.4岁,中位年龄61岁;组织学分级I 级11例,II级42例,IQ级38例;浸润至私膜层及私膜下层9例,肌层11例,浆膜层71例;按照国际抗癌联盟( UICC)公布的TN>VI分期标准,I期22例,11期 29例,l期33例,W期7例;有淋巴结转移的57例,无淋巴结转移的34例;本组采用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临床随访,随访起始时间为手术时间,随访终点定位患者的死亡日期,随访截止日期为2011年11 月,共完成随访57例,总随访率为62. 6%,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5一88个月)。②不典型增生组:共 35例,包含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③正常对照组,共30例,随机取L述91例胃癌中30例切缘正常胃茹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外科一治疗均为根治性切I余,病理学资料均由2名病理科主治医师复习,按 2000版WH 0胃癌组织学分级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

1.2主要试剂 浓缩型兔抗人ID 1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s公司,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EIiV 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编号KIT'-9901 ).

1.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3.1染色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 4 u m连续石蜡组织常规切片脱蜡水化,3% H202封闭10 min,蒸馏水冲洗,拘椽酸盐缓冲液高压修复抗原,PBS冲洗,加1:100稀释的11)1一抗37℃下温箱中孵育1 h,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PBS冲洗,加KIT9901-A 37 0C温箱中孵育30 min , I'BS冲洗,加 KIT9901-B 37℃温箱中孵育30 min,PBS冲洗,I).4B 显色,苏木精复染,梯度乙醇脱水,中性树胶封片。 1.3.2结果判定1D1主要在细胞质表达。所有切片均有2位病理利一主治医师采用盲法独立检测,取平均值一高倍镜下随机观察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细胞数不少于200个),采用半定量计分法进行判定,即按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乘积计分H 公按染色强度评分:0分为无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徐黄色,3分为棕褐色。②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评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10%;2分为阳性细胞11%一50% ;3分为阳性细胞51%一75 % ; 4分为阳性细胞>75 % 0③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乘积>3分,则判定为阳性表达。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 0版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才检验进行I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勃膜的表达水平比较以及胃癌组织中ID1蛋白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Kaplar-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生存率进行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P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各组ID1蛋白的表达情况 II>1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图1)。正常对照组、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I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 ,42. 9%和63.7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胃癌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的Lauren分型、直径、位置、大体类型、手术方式和患者生存状态无关(P>0.05)(表1)。

2.3生存曲线的Log-rank单因素分析 生存曲线(图2)的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Lauren分型、临床分期、直径、位置、大体类型、手术方式以及IDI蛋白的表达情况无关(P > 0. OS;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 (P<0. 05)(表2)。

3讨论

ID属于HLH DNA结合蛋白家族的一种负调节蛋白。ID蛋白与大多数HLH蛋白家族成员不同,缺乏碱性I)NA结合区,这个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ID在与bHLH转录因子结合后,抑制了bHLH 转录因子对下游分子的激活,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分化,是一种负调节蛋白[10]。目前,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4种ID分子,IDI分子就是其中之一。

ID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①抑制细胞分化:主要与其缺乏碱性DNA结合区的特殊性有关。②推进细胞周期进程:ID 1可以通过参与细胞周期素D对c-myc蛋白表达的依赖性途径,促进细胞周期进程。③参与细胞凋亡:IDl可通过活化核因子KBNF-KB的信号途径调控其靶基因IC AM-I和 Bcl-xl表达,抑制细胞凋亡。④诱导细胞增殖。ID1 可以通过灭活}16wKa}/hRB途径、激活MAPK途径,参与细胞的增殖。⑤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IDl 可以使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使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肿瘤的侵袭性。⑥参与肿瘤性血管新生。 ID1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转录,抑制体内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21的转录,募集血管内皮细胞前体细胞等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 ID1主要分布在胚胎及未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在成人体内除生殖腺、胸腺中有微量表达外,所有分化成熟的组织中都低表达或无表达。而在肿瘤组织中,ID1蛋白常存在过表达现象。

有研究[11-14]表明, ID1在多种肿瘤中均存在异常高表达,如肺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大肠癌等。Zhao等研究发现,ID1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其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强。Li等研究发现,IDI 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它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发展阶段和分级呈正相关。 本研究检测了ID1蛋白在胃癌组织、正常胃豁膜和不典型增生的胃勃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D1在正常胃豁膜、不典型增生胃豁膜和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提示IDI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能促进了正常胃豁膜上皮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与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

本研究发现,IDI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进一步证实IDI 在肿瘤组织中抑制分化的作用。有研究[16]表明,ID1 转染前列腺癌细胞系后,TD1的高表达会引起前列腺癌细胞由G期向S期转化。由此分析,在胃癌中高表达ID 1也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而参与胃癌的发展,这个过程可能与细胞周期的几种调节因子有关(pRB,p16,p21 ,p27,p57,E蛋白等)。本研究发现,ID1的表达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随着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而增高,在浸润至肌层和浆膜层的胃癌中表达增高,在临床分期 'I'NIVI III和l\7期的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与某些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ID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提示ID1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表达上调抑制了细胞的正常分化,诱导细胞的恶性增生,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为探讨影响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索,本研究对可能影响胃癌预后的14个项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直径、部位、手术方式、大体类刑、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和 ID1蛋白的表达进行了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不: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而ID 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无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TD l蛋自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报道不尽相同钊对食管癌的研究 发现,ID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但在胃癌中的研究[19]却显示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本研究末能显小 LD 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随访患者例数过少,现肩一的随访资料尚不能从统计学角度说明问题;ID 1蛋白的表达刘于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可能随肿瘤类型不同而不同抑或此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确实不存在相关性为了证实上述推测,尚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Alberts SR,Cervantes A,van de Velde CJ. Gastric cancer:epidemiology,pathology and treatment[J].Annals of Oncology,2003,(02):31-36.

[2]杨海平,张才全. 胃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8,(06):1058-1061.

[3]Schmidt M,Asirvatham AJ,Chaudhary J.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1 (Id1) promotes cell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of prostate epithelial cells[J].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2010,(02):272-295.

[4]Yu XL,Xu XH,Han BJ. Inhibitor of DNA Binding-1 overexpression in prostate cancer:relevance to tumor differentiation[J].Pathology Oncology Research,2009,(01):91-96.

[5]Ciarrocchi A,Piana S,Valcavi R. Inhibitor of DNA binding-1 induces mesenchymal features and promotes invasiveness in thyroid tumour cells[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1,(06):934-945.

[6]Mellick AS,Plummer PN,Nolan DJ. Using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1 to selectively targe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offers novel strategies to inhibit tumor angiogenesis and growth[J].Cancer Research,2010,(18):7273-7282.

[7]Yu XL,Jing T,Shang FF. Down regulation of Id1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in prostate cancer PC3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2011,(01):9-17.

[8]许良中,杨文涛.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的判断标准[J].中国癌症杂志,1996,(04):229-231.

[9]Benezra R,Davis RL,Lockshon D. The protein Id:a negative regulator of Helix-Loop-Helix DNA binding proteins[J].Cell,1990,(01):49-59.

[10]Zebedee Z,Hara E. Id proteins in cell cycle control and cellular senescence[J].Oncogene,2001,(58):8317-8325.

[11]Healey MA,Deaton SL,Aller JK. Idl overe(p)independent of repression and epigenetic silencing of tumor suppr(esson)genes in melanoma[J].epigenetics,2010,(05):410-421.

[12]Dong Z,Liu S,Zhou C. Overexpression of Id-1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angiogenesis and poor clinical outcome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Oral Oncology,2010,(03):154-157.

[13]Laleh K,John RG,Shiva S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id family proteins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08,(08):2318-2325.

[14]Zhao ZR,Zhang ZY,Zhang H. Over expression of ID1 protein is a marker in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J].Oncology Reports,2008,(02):419-42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