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的CT鉴别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4-02-10  浏览次数:724次

  脑肿瘤卒中是指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出血现状,出血量少,临床上一般为轻微症状。而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出现相关症状的一类疾病,多为高血压引起,出血量大[1]。临床中已经证实,当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超过颅内代偿容积后,如不进行积极干预,其病理过程将自然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严重预后[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各种影像学技术开始应用于神经科室的诊断。其中CT检查因具有无创伤、快速,对出血部位可准确定位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CT灌注成像技术的进步使CT从单纯提供形态学信息逐渐发展到可以提供肿瘤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笔者具体探讨了脑肿瘤卒中与脑出血的CT鉴别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肿瘤卒中患者40例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生存期≥1个月;知情同意;都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有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其中脑肿瘤卒中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2~75岁,平均(55.23± 11.43)岁。高血压脑出血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4~78岁,平均(56.81±2.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CT检查:所有患者都进行头颅CT检查,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检查,采用Simens双排CT-SOMATOMEmotionduo机,首先进行头颅CT平扫,扫描层厚10mm,扫描间距10mm,扫描时间1~2s。然后进行灌注扫描,用CT后处理工作站软件记录检查出血区域的BF、BV与PS值。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出血情况,包括最小出血量、最大出血量与平均出血量,同时对两组的CT灌注参数情况进行对比。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9.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血情况对比:经过观察与对比,高血压脑出血组的最小出血量、最大出血量与平均出血量都明显高于脑肿瘤卒中组(P<0.05)。详见表1。2.2 灌注指标对比:经过观察,高血压脑出血组的BF、BV和PS值较脑肿瘤卒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当前脑出血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中脑肿瘤卒中为颅内肿瘤引起,出血量稍微比较少,多为转移瘤所致,有原发病灶,以肺癌转移为最多见,多有原发病的表现。比如颅内肿瘤破入脑室系统或脑组织因肿胀向下嵌压脑干形成脑疝,导致出血或坏死,是颅内肿瘤重要致死因素。同时脑瘤性卒中一般多不伴高血压,而脑卒中多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脑出血的多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变基础上,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容易导致痉挛;其也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动脉栓塞,可使脑组织发生缺血性软化和坏死,发生出血[3]。其临床症状不断恶化,血肿周围正常的脑组织由近及远地发生海绵样变性和坏死等病理生理变化。存活患者神经功能可以部分恢复,但多留下永久性损害,给患者导致严重的伤害。在诊断中CT可以准确判断脑内出血的情况,从而预测血肿量与预后情况。而CT灌注成像属于定量研究,通过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即可获得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4]。本组资料中高血压脑出血组的最小出血量、最大出血量与平均出血量都明显高于脑肿瘤卒中组(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的BF、BV和PS值较脑肿瘤卒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脑瘤性卒中常经脱水和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可症状反复,仍会再加重;高血压脑卒中经治疗好转后,一般不会再反复。总之,CT检查方便、迅速,是检测脑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的CT表现更加特异。

4 参考文献

[1] 孙树杰.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10,3(3):1274.

[2] 杨 杰,刘 鸣,肖 家,等.原发性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T病理检查与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18(3),182.

[3] 春 和,姚振威,冯晓源.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0(4):219.

[4] 陆永明,陈振湖.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11,10(3):209.

[收稿日期:2013-07-03 编校:郑英善]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