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放疗、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598次
早期宫颈癌多选用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但中晚期宫颈癌随着癌变组织的扩散,手术治疗极容易导致复发,因此多以放射治疗作为首选方案[1]。为进一步的提高临床疗效,对部分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同步放疗、化疗,对比观察其治疗效果,以作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2年3月收治入院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 例。观察组年龄29~76岁,平均(53.67±8.41)岁;对照组年龄28~73岁,平均(53.46±7.8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与病理学活检均已诊断为宫颈癌,且分期为Ⅱb~Ⅲ期;排除血液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既往曾有放疗、化疗史,肝肾等主要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本次试验前均对试验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根治性放射治疗,使用体外照射联合腔内照射,体外照射对盆腔的前后野进行垂直照射,中央部位使用铅板遮挡,DT50Gy/5周,周一~周五1次/d,周六、周日暂停;腔内照射使用192Ir高剂量率后装照射机,1次/周,A点的照射剂量为36~42Gy/5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放疗的第1天实施同步化疗,使用TP化疗方案,使用紫杉醇(130~170 mg/m2)联合顺铂(25~30 mg/m2)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临床疗效评估标准[2]: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缓解:肿瘤的体检减少超过50%;无效:肿瘤的体积减少不足50%;进展:肿瘤的体积出现增大或出现新发病灶;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的病例数之和占总病例数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且仍在不断增长,在我国女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该病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综合治疗等,其中放射治疗常被作为标准方案优先考虑,尤其对于早期宫颈癌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抑制癌细胞扩散,并将其逐渐杀灭。但对于中晚期宫颈癌而言,由于病灶已经开始蔓延扩散,而放疗技术仅能对局部产生治疗作用,尤其对原发病灶及其附近的淋巴结效果较好,而随血性及淋巴结转移的微小病灶常游离于主照射区之外,而无法进行有效照射,造成放疗后复发的可能。以往临床上多不对宫颈癌进行化疗,因为多数学者认为宫颈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较差,无法保障治疗效果。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及临床医生开始对宫颈癌患者逐渐尝试综合性治疗,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研究中发现使用同步化疗配合放疗,能够提高局部控制力,降低远处转移率,增强治疗效果;且化疗药物不仅能够提高癌细胞对放射性敏感度,还可以有效防止放疗杀伤的癌细胞自我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同步放疗、化疗进行治疗,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虽然不良反应、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略有增加,但仍在患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经处理后能够缓解继续完成治疗。
4 参考文献
[1] 范志刚.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疗、化疗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3):309.
[2] 邓柑雀,黄广优,蒙以良,等.同步放疗、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9):1208.
[3] 陈 燕.51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疗、化疗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47.
[收稿日期:2013-05-08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