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CT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肺穿100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05-11  浏览次数:536次

  作者:何秀琴,孔德文,尚红娟,吴涛,疏云  作者单位:九江市肿瘤医院肿瘤一科、CT室 江西九江

  【关键词】 CT引导 活检枪 肺部病变

  肺部是肿瘤、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炎症好发部位,常有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往往CT、纤支镜、痰检仍不能明确诊断,尤其是周围型病灶,以及延误治疗。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0月对100例肺部性质不明的病灶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病人为本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及门诊病人,先后经CT、纤支镜、痰检等仍未能明确诊断者。位于肺周围91例,中央9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15~80岁,平均48岁;病灶大小1.5~12cm,平均4cm。

  1.2 穿刺前准备 常规查血凝四项、心电图,咳嗽者给予止咳药,紧张者给予镇静药,仔细阅读CT片,尤其是观察肿块,初步确定肿块穿刺靶点、穿刺点、进针方向、深度、患者体位、穿刺针型号、切割针弹射距离,遵循以下原则:①最短途径;②避开重要结构;③避开坏死区、炎症区、不张肺;④小病灶、肺气肿、肺大泡者选21G穿刺针,减少穿刺数,大病灶选18G穿刺针。

  1.3 方法 德国西门子螺旋CT引导,美国巴德公司产第三代弹簧式活检枪及配套的18~21G一次性活检针穿刺。根据病灶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仰、俯、侧),先CT扫描,层距10mm,小病灶及肺气肿明显者层距5mm,有肺不张、肺炎混合者常规增强扫描以鉴别肿块,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进针深度、穿刺角度,做体表标记,局部常规消毒、带手套、铺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至胸膜壁层,选择所确定的穿刺针,尽量沿肋骨上缘穿刺进入胸腔前嘱病人屏气,达到规定的深度后再次CT扫描,确认到达目标后装上自动活检枪,触按弹射开关。拨出穿刺针,推出针芯,见线样组织条,置入10%甲醛中固定送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涂片送细胞学检查。一般取材1~3次,穿刺点不变,改变进针方向从不同部分取材,术毕按压穿刺部位并用无菌敷料固定,CT扫描排查气胸,术后卧床4h,具有高风险者卧床24h,监测血压、呼吸、常规止血、消炎处理。

  2 结果

  2.1 穿刺及检出结果 100例穿刺成功率100%,准确率95%,气胸率1%(<10%压缩),咯血2%,气胸未做特殊处理很快吸收,咯血经止血药使用后2~3d消失。100例中肺腺癌53例,鳞癌26例,小细胞未分化癌8例,大细胞癌2例,肺结核5例,炎性假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胸膜间皮瘤2例。

  3 讨论

  经皮肺穿是肺周围型病变最有效的诊断手段,对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起决定性作用。20世纪60年代即有X线透视导向穿刺[1],但由于透视的清晰度及手动操作限制了其发展,主要是并发症较高。自计算机断层摄影的应用,尤其是螺旋CT的应用和自动穿刺设备的产生,经皮肺穿发展很快,CT高清晰显示病灶及周围结构,活检枪的快速切割,带切割槽的活检针使得穿刺活检的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文献报导穿刺准确性为95%[2],并发症为6.9%(气胸4.6%、血痰2.3%)[3]。本组穿刺准确率在95%与文献报导相仿,而并发症低于文献报导。其中还有部分高风险因素病人如肺气肿、肺大泡者、病灶过小者、肺不张、肺炎与肿块融合者。总结本组100例穿刺取得的较高的准确率和较低的并发症,有以下体会:取材部分是提高准确率的关键,病灶的细致观察非常重要:①选择密度均匀外侵明显的部分,此处往往病灶最活跃;②炎症明显时先抗炎治疗;③巨块型病灶取周边部分;④边界不清的病灶取中间部分;⑤肺不张、肺炎、肿块同时存在常规增强CT引导。采用个体化的穿刺方案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①小病灶伴有肺气肿、肿大泡者选21G针,争取穿刺一次成功;②选择最短穿刺路径如仰卧位因体位关系可使病灶与胸壁拉远,经过肺组织多,如选择侧卧位固定好体位则可缩短穿刺路径;③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限制活动,高风险者卧床24h以减少对创面的牵拉。

  【参考文献】

  [1]范勇.经皮肺穿刺的临床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4,7(4)∶379

  [2]王国范,左文述,张利民等.CT定位细针肺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01

  [3]李君成,金诚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87例临床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4,6(3)∶21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