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12  浏览次数:486次

  作者:王群, 王 耕, 惠 震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手术;预后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Hurthle cell thyroid tumor,HCT)以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为特征,临床少见,因其具有较为难测的生物学行为,故对其治疗方法仍需探讨。我院自2000年8月-2006年10月共收治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8例,随访21月~7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3~58岁,中位年龄44.2岁。病程1周~4年,中位期2年1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头颈部放射史及手术史。8例患者均因发现颈部无痛包块就诊,无心慌、心悸、怕热多汗,无食欲亢进、消瘦等临床表现。其中7例包块质韧、随吞咽上下活动,1例质地较硬、活动度差。8例患者中2例伴轻度吞咽困难,甲状腺彩超提示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其中1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包块直径1~6 cm,平均直径2.4 cm。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术前均行细针穿刺病理检查,7例考虑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良恶性不能确定),1例为甲状腺嗜酸性细胞癌。

  1.2 手术方式

  8例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4例,双侧腺叶全切术3例,1例行双侧腺叶全切加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腺瘤6例,甲状腺嗜酸性细胞癌2例,其中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2.2 术后随访

  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常规给予甲状腺素片口服治疗,未行化疗治疗,2例恶性患者给予131I放疗治疗。术后随访,随访21月~7年,中位随访时间37.4个月,复查颈部彩超、CT、胸片、甲状腺功能等,无复发及疾病相关的死亡病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均控制在有效临床范围(良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恶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控制在“亚甲亢”状态)。

  3 讨论

  HC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肿瘤,占甲状腺腺瘤的11.6%,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4.6%[1]。WHO甲状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委员会在2001年将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良性者称为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腺瘤(Hurthle cell thyroid adenoma,HCA),恶性者称为甲状腺嗜酸性细胞癌(Hurthle cell thyroid cancenoma,HCC)。甲状腺嗜酸性细胞来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许多研究者将HCT 作为滤泡状肿瘤的一种亚型,但近些年来,有文章报道,HCT有一定交界性肿瘤特点,早期肿瘤呈良性行为,晚期呈恶性行为,但转化过程无定论[2]。良性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在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上也具有侵袭性[3],特别是HCC较其他高分化甲状腺癌相比,具有更强的恶性侵袭行为,预后更差。甲状腺嗜酸性细胞主要的病理特点表现为细胞体积较大,边界清楚,胞浆内含有较多颗粒,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内的颗粒是大量巨大线粒体,线粒体酶的活性很多,这些细胞是高度活跃的滤泡上皮细胞[4-5]。由于多数HCT为滤泡状结构,因而区分良恶性的标准与滤泡性肿瘤相同,即肿瘤被膜完整和(或)无血管浸润为良性,相反被膜不完整和(或)有血管浸润为恶性。

  所以,手术切除是HCT的首选治疗方式,应结合临床及病理学结果采取个体化原则治疗:⑴对良性患者术中若发现肿瘤包膜完整,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⑵对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术前确诊恶性患者行双侧腺叶全切除术;⑶恶性患者存在转移淋巴结时行颈淋巴结清除术;⑷对年龄大于45岁女性、肿瘤直径大于4 cm,即使术前病检确诊良性肿瘤,均行双侧腺叶全切除术。术后常规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对行双侧腺叶全切除术患者,口服甲状腺素剂量达到“亚甲亢”状态(血清TSH0.1 mU/L,T3正常),对恶性患者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前,均行131I辅助放射治疗。

  本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均取得良好预后,HCT较滤泡性肿瘤更具进展性,应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6],治疗上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对术前病检考虑HCT患者,均采取较滤泡性肿瘤激进的手术方式,避免单纯腺瘤切除术或患侧腺叶大部切除术。对术后病检明确HCT患者(无论良恶性)均建立长期随访,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早期治疗[7]。

  【参考文献】

  [1]Vodanovic S,Crepinko I,Smoje J.Morphologic diagnosis of Hürthle cell tumors of the thyroid gland[J].Acta Cytol,1993,37(3):317-322.

  [2]Stojadinovic A,Ghossein R,Hoos A,et al.Hürthle cell carcinoma: a critical histopathologic appraisal[J].J Clin Oncol,2001,19(10):2 616-2 625.

  [3]Sugino K,Ito K,Mimura T,et al.Hürthle cell tumor of the thyroid:analysis of 188 cases[J].World J Surg,2001,25(9):1 160-1 163.

  [4]Sternberg SS.诊断外科病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547-548.[5]武忠弼.超微病理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13-616.

  [6]Segev DL,Saji M,Phillips GS,et al.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follicular and Hurthle cell neoplasms of the thyroid[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8,83(6):2 036-2 042.

  [7]Hanief MR,Igali L,Grama D.Hürthle cell carcinoma: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World J Surg Oncol,2004,11(2):2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