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9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5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赵林 作者单位:050011 石家庄,河北省肿瘤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摘要】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1986年~200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91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35例,38.5%)和小肠(30例,33.0%)。68例(75%)有临床症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内镜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比较重要,阳性率超过90%。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3.7%,CD34阳性率88.5%。治疗以手术为主,很少发生淋巴转移(3.3%)。7例晚期GISTs行一线化疗,均无效。11例晚期GISTs行伊马替尼治疗,10例可评估,有效率40%,临床获益率80%;中位生存时间已达10个月。91例中84例长期随诊,中位随诊时间13月,中位生存时间16.5月,1年生存率52.9%,2年生存率19.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分子靶向治疗延长了晚期GISTs患者的生存。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它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不同于胃肠道其他常见肿瘤。我们将北京协和医院自1986年~2006年1月20年间所有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86年~200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所有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自1986年~2006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1例。其中男48例,女43例,男∶女=1.1∶1。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55.2岁,中位年龄58岁。
2.2 临床表现 68例(75%)有临床症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31例(3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25例(27%),消瘦15例(16%),腹部不适5例(5.5%),发热5例(5.5%),肠梗阻5例(5.5%),消化道穿孔3例(3.3%)。另外23例(25%)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自查或体检时无意发现肿瘤。
2.3 辅助检查 胃的胃肠道间质瘤胃镜有异常发现的比率(阳性率)24/25例(96%),超声胃镜阳性率11/11例(100%),上消化道造影阳性率13/15例(87%),腹部CT阳性率21/21例(100%),腹部B超阳性率12/24例(50%)。小肠胃肠道间质瘤小肠镜阳性率3/3例(100%),胶囊内镜阳性率4/4例(100%),小肠造影阳性率2/3例(67%),普通消化道造影阳性率5/11例(45%),腹盆部CT阳性率14/18例(78%),腹盆部B超阳性率15/25例(60%)。本组胃肠道间质瘤CT总体的阳性率为49/54例(91%)。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低,确诊1/17例(6%),疑诊4/17例(24%),阴性12/17例(70%)。CT引导下肿物穿刺的病理阳性率高4/4例(100%)。
2.4 肿瘤特点 (1)起源部位:91例中胃起源35例(38.5%),其中2例胃内同时发现2个病灶;小肠30例(33.0%),其中1例在小肠发现多个孤立病灶;胃和十二指肠同时起源1例(1.1%);直肠8例(8.8%);系膜7例(7.7%);结肠2例(2.2%);食管1例(1.1%);胰腺1例(1.1%);腹膜1例(1.1%);腹膜后1例(1.1%);4例不详(4.4%)。(2)合并第二肿瘤:有8例(8.8%)同时合并第二肿瘤,其中6例合并其他胃肠道肿瘤,另2例分别合并肾上腺和卵巢肿瘤;合并的第二肿瘤中有3例为内分泌肿瘤,3例为腺癌。(3)大小:肿瘤大小0.3~35cm,其中<5cm者27例,≥5cm且<10cm者29例,≥10cm且<20cm者14例,≥20cm者8例,13例大小不详。(4)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3.7%(72/86例),CD34阳性率88.5%(69/78例);77例同时检测CD117、CD34,均阳性为59例(76.6%),均阴性为3例(3.9%)。(5)恶性程度:恶性60例,潜在恶性5例,26例良恶性不详。其中胃肠道外间质肿瘤共9例,均为恶性。
2.5 分期 91例GISTs患者诊断时,淋巴结阳性3例,远处转移9例。远处转移部位:肝转移6例,腹膜系膜网膜转移5例。
2.6 治疗 初治87例,复治4例。手术:91例中88例行手术治疗。32例行淋巴结清扫(病理证实),仅3例(9.4%)淋巴结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1~15个,平均5.3个,中位4个。解救治疗:7例晚期GISTs行一线化疗,疗程2~4个,疗效评估均为疾病进展(100%)。11例晚期GISTs行伊马替尼治疗,服药时间0.5~19个月,平均9.0个月,中位4个月;1例因服药时间短无法评估,10例可评估,其中完全缓解1例(10%),部分缓解3例(30%),稳定4例(40%),进展2例(20%),临床获益率80%;中位生存时间已达10个月。
2.7 预后 (1)所有病例均随诊至2006年3月1日,其中7例失访。随诊时间2~221个月,中位随诊时间13月。84例中有9例已死亡,其中6例1年内死亡,2例1年以上2年以内死亡,另1例5年时死亡。(2)中位生存时间16.5月。1年生存率52.9%,2年生存率19.5%。生存曲线见图1。
图1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曲线
3 讨论
1983年Mazur和Clark[1]将一类特殊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类肿瘤往往被划分为平滑肌瘤(或肉瘤)或神经纤维瘤(或肉瘤)。
我院2001年确诊第1例胃肠道间质瘤,开始了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诊断例数逐年增加。而且91例中有4例既往诊断为平滑肌肉瘤,复发转移后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见表1。说明胃肠道间质瘤虽然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因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充分,造成部分病例的漏诊、误诊。2004年~2005年2年间北京协和医院诊断胃肠道间质瘤65例,占同期收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55%。
本文GISTs无明显性别差异,中位年龄58岁,最小年龄20岁,最大84岁,40岁以下9例(10%)。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论基本一致[2,3]。
本文91例GISTs,原发于胃的占38.5%,其次为小肠占33.0%,直肠第三位为8.8%,结肠、食管、胰腺均有散发,另有10%起源于胃肠道外的网膜、表1 既往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患者列表
既往GIST诊断例11995年胃肿物切除术,诊断平滑肌肉瘤
1999年胃肿物切除术,诊断平滑肌肉瘤复发2004年胃大部切除并腹腔肿物切除,诊断GIST例21985年胃肿物切除术,诊断平滑肌肉瘤
1998年肝右叶切除术,诊断上皮样平滑肌肉瘤2003年肝转移癌切除术,诊断GIST例32000年直肠肿物切除,诊断平滑肌肉瘤2003年剖腹探查,发现肝和直肠前壁肿物,活检病理GIST例41997年小肠肿瘤切除,诊断平滑肌肉瘤2004年肝活检,诊断GIST
肠系膜或腹膜后。文献报道原发于胃的约占50%~60%,小肠25%~30%,直肠5%、食管2%,其他腹部器官(如阑尾、胆囊、胰腺和网膜)5%[46]。与文献资料相比,本文胃起源比例偏低,小肠略高;主要考虑病例数较少且来源于单中心,也有可能与人种的差异有关。
本文75%的GISTs患者有临床症状,常见主诉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较特别的是5.5%的患者伴有发热。另有25%患者无明显自觉不适。可以看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据大宗临床病例报道(1765例),54.4%的患者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16.8%的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1.7%的患者有急腹症的症状[3,4]。
GISTs发病隐匿,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所以早期诊断困难。从本文的资料分析,消化道钡餐造影对GISTs诊断与部位相关,胃最高,达87%,而对小肠GISTs阳性率不到50%。CT对GISTs的诊断敏感性高于钡餐造影,总体阳性率达91%。内镜阳性率最高,达96%~100%。文献报告,胃间质瘤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无明显胃腔变窄表现;小肠间质瘤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局限性消失、破坏,仅累及一侧肠壁,并沿肠腔长轴发展,造成肠腔偏侧性狭窄,这种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7,8]。
因GISTs病灶位于肌层,所以术前病理诊断较为困难。本文17例内镜活检的阳性率仅有6%,因此对于活检阴性的病例,不能完全排除GISTs的可能。CT引导下肿物穿刺的病理阳性率较高,我院穿刺4例,4例均为阳性。
GISTs的免疫表型比较独特,CD117是GISTs的特异性标记物,阳性率达85%~94%,一般表现为强的弥漫性细胞浆染色;CD34在60%~70%的GISTs中呈阳性表达;GISTs不同于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因此各种肌源性或神经源性免疫标记物表达较低,据统计,SMA阳性率30%~40%,Desmin和S100表达均小于5%。我院确诊的91例GISTs,CD117阳性率83.7%,CD34阳性率88.5%。CD117虽然对GISTs的诊断至关重要,但是一定要参考形态学表现,而且CD117阴性的不能完全排除GISTs的可能。
早年,按照Lewin标准(1992年)[9],将GISTs分为三类:(1)恶性: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或浸润到邻近脏器;(2)潜在恶性:①胃部肿瘤>5.5 cm,肠道肿瘤>4 cm;②核分裂相,胃部肿瘤>5/50 HPF,肠道肿瘤>1/50 HPF;③有肿瘤坏死;④核异型性明显;⑤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⑥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3)良性: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GISTs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10],随时间推移都有可能恶变。因此目前认为,没有真正良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确切。GISTs的预后依赖于肿瘤的大小、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肿瘤浸润深度和有无转移。
GISTs的生长特点是悬垂式,而非浸润性生长。因此GISTs患者很少有淋巴结转移,本文91例患者仅3例有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仅3.3%。GISTs转移以肝脏最常见(54%~65%),其次为腹腔种植(20%~21%),还有骨(6%)和肺(2%)。本文91例GISTs患者出现肝转移16例(17.6%),腹腔种植13例(14.3%),肺转移4例(4.4%),脑转移3例(3.3%),肾上腺转移2例(2.2%),无骨转移。远处转移率较文献资料低,分析原因,主要是随诊时间偏短。无论如何,GISTs的这种生长浸润方式与胃肠道上皮癌不同。
手术切除是GISTs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1],据统计,大约83%的患者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但术后85%的患者发生复发、转移[11],5年生存率仅5065%。而且15%~5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本文91例患者确诊时已有9.9%发现远处转移。88例手术,中位随诊1年,已有17例(19.3%)出现复发转移。
GISTs对常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有效率低于10%。对于复发的GISTs,化疗和放疗几乎没有效果。本文有7例晚期GISTs行一线化疗,有效率为0。
目前发现GISTs与Kit激酶基因突变有关,伊马替尼(格列卫)是针对c-Kit基因产物的分子靶点药物。Ⅲ期临床研究表明,应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GISTs,缓解率48%~53%,疾病控制率约为80%[12,13];反应良好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约为20~24个月[2,4]。本文有11例晚期GISTs行伊马替尼治疗,10例可评估,有效率40%,其中完全缓解1例(10%),临床获益率80%;中位生存时间已达10个月。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伊马替尼的使用,对GISTs的了解不断深入。我们也将继续随诊我院GISTs患者的情况,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Mazur MT, Clark HB. Gastric stromal tumors. 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 Am J Surg Pathol,1983,7(6):507519.
[2] Shah R,Jonnalagadda S. The GIST of a stromal tumor[J]. Gastroenterology,2005 ,128(7):21702172.
[3] Saund MS, Demetri GD, Ashley SW.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4,20(2):8994.
[4]Heinrich MC, Corless CL. Gastric GI Stromal tumors (GISTs): the role of surgery in the era of targeted therapy[J]. J Surg Oncol,2005,90(3):195207.
[5] Xie XY, Carter N, Darwin PE,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update[J]. Arkh Patol,2004,66(2):3640.
[6] Reichardt P, Pink D, Mrozek A,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J]. Z Gastroenterol,2004,42(4):327331.
[7] Sandrasegaran K, Rajesh A, Rushing DA,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T and MRI findings[J]. Eur Radiol,2005,15(7):14071414.
[8] 周建春, 郭亮, 沈海林, 等.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131134.
[9] Lewin KJ, Riddell RH, Weinstein WM. et al. 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M]. New York:Igakushoin,1992.284341.
[10]DeMatteo RP, Lewis JJ, Leung D, et al. Two hundr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ecurrence pattern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J]. Ann Surg,2000,231(1):5158.
[11]Neuhaus SJ, Clark MA, Hayes AJ, et al. 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in the postimatinib era[J]. ANZ J Surg,2005,75(3):165172.
[12]Demetri GD, von Mehren M, Blanke C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N Engl J Med, 2002,347(7),472480.
[13]Ryu M H, Kim T W, Chang H M, et al.Efficacy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metastatic or unresectab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Proc Am Soc Clin Oncol,2003,22(3312A):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