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6-23  浏览次数:1199次

  作者:李晓凤 巴彩霞 柴劲 丁建丽 高峰 王燕 (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妇女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 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61名健康妇女、78例乳腺癌手术前和61例乳腺癌手术后血清中Fe、Zn、Cu、Mn、Pb、Cd、Cr、Ni和Mo九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三组血清中有些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血清Fe、Zn、Cu、Mn的含量乳腺癌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Fe、Zn、Cu、Ni的含量乳腺癌手术前患者明显高于乳腺癌手术后患者。乳腺癌手术后患者血清Fe、Ni的含量恢复正常,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Cu/ Zn值(1.38)仍高于健康对照组(1.12),其它元素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六种微量元素与乳腺癌发病有明显关系,Fe、Zn、Cu、Mn、Ni可能与乳腺癌危险的发生有关,而可能Mo为乳腺癌保护因素。

  关键词 乳腺癌;手术前;手术后;血清;微量元素

  近年来微量元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乳腺肿瘤与微量元素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我们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测定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九种微量元素,并与健康妇女作对照进行了相关元素的比较分析,以观察微量元素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乳腺肿瘤患者选自包头市肿瘤医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住院和门诊病人,其中乳腺癌术前组78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42.1岁;术后组61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43.9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细胞学证实。健康对照组选择包头地区居住3年以上,无金属接触史,无肝、肾及内分泌疾病,近期无感染的健康妇女志愿者。年龄均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岁,共61人。

  12 血样采集 所有病人均在术前2周及手术后2周内采集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3ml, 3 000rpm离心20分钟,吸取血清100ml密封,置-18℃冰箱保存备测。健康人采集晨起空腹,肘正中静脉血,同上法保存。

  13 实验方法 在对所用测量仪器调试和质控的情况下,将待测血清送入WFX-E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中Fe、Zn、Cu、Mn、Pb、Cd、 Cr、Ni、Mo等九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数据结果以x ±s表示,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判断比较组间各微量元素水平有无差异。

  2 结果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各微量元素含量见表1。

  表1 乳腺癌妇女手术前后及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略)

  乳腺癌术前组血清Fe、Zn、Cu、Ni含量明显高于乳腺癌术后组(P<0.01),但Mn、Pb、Cd、Cr、Mo微量元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术后Fe、Pb、Ni、Mn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n、Gu含量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Cd、Cr、Mo等元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u/Zn值术前组(1.40μg/ml)和术后组(138μ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109μg/ml、P<0.01)。测定结果表明:Fe、Zn、Cu、Mn、Ni该5种微量元素与乳腺癌有显著关系。健康组、乳腺癌术前及术后组3组人群中血清Fe、Zn、Cu、Mn的含量乳腺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而血清Fe、Zn、Cu、Ni的含量术前组明显术前组明显高于术后组,手术后血清Fe、Ni的含量恢复正常,血清Cu/Zn比值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乳腺癌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平衡的紊乱。血清Fe、Zn、Cu、Mn、Cr的含量与乳腺癌病变程度相关,可作为诊断和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的指标。测定还发现,乳腺癌病人血清 Cu/Zn比值(1.40μg/ml)也高于健康妇女(109μg/ml)。Cu/Zn比值升高是是许多恶性肿瘤所共同的特征,所以Cu/Zn比值的测定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究竟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后果尚不清楚。微量元素致癌的机理之一,自由基学说是生物体内存在的广泛的含有未结合电子的自由基,它可以氧化细胞内外多种生化成分如细胞膜上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即通过所说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损伤,导致核酸、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代谢紊乱而产生某种疾病。Fe、Cu等均有脂质过氧化作用。机理之二:隔离封闭破坏理论认为在正常细胞中,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都被一些生物大分子结构分隔在一些特定的隔室中,使之只能发挥某一特定的生物学作用,抑制或封闭了该物质的生物学作用。各种金属在不同酶及蛋白质的生化作用也很符合这种理论,一旦这些物质解脱了隔室封闭,就会催化自由基的链锁反应及过氧化反应,损害细胞的结构、代谢、分裂和遗传特性,导致细胞恶变或死亡。Fe、Zn、Cu就可能是通过此机理致癌的。

  现就血清中Fe、Zn、Cu、Mn、Ni和Mo的致癌关系分述于后。Zn:Zn是体内上百种酶的必需基团并参与DNA及RNA聚合酶的合成,直接影响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并参与机体的免疫机制。乳腺癌组织中Zn含量大于正常乳腺组织的5~7倍[1],说明Zn过多与癌症的发生与转移扩散有关。有研究表明,体内Zn过多或缺乏都有可能致癌或有利于癌症的发生发展。Cu:实验证明许多癌症患者血清Cu显著增高,血浆Cu蓝蛋白的氧化酶活性增强,治疗后降低,复发或转移时又升高。其机理可能是Cu能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而使细胞易于遭受自由基的攻击[2]。Fe:Fe过多诱导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导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直接损伤DNA诱发突变。另外,Fe可能是肿瘤细胞生长和复制的限制性营养素。体内高Fe水平可增加各种肿瘤细胞的生存和生长。Yang[3]等也发现正在增殖的乳腺细胞和恶性乳腺肿瘤细胞有大量的Fe蛋白以满足细胞大量增殖的需要。Weinstein[4]等研究发现恶性乳腺肿瘤细胞中的Fe浓度是良性乳腺组织中的6倍,提示Fe与乳腺肿瘤呈正相关。Ni:是一种公认的致癌性很强的元素,国内报道Ni的增高与鼻咽癌和肿瘤的发病率呈正相关,Ni不仅可以增加致癌物的致癌活性,还可以直接导致DNA复制异常和基因突变。Mn:研究表明Mn在体内不平衡引起的核苷酸碱基的错误配对,导致核酸遗传信息的改变,DNA复制失真,合成及代谢错乱。本研究表明乳腺癌血清Mn的含量高于乳腺癌术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Mo:Mo对乳腺癌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它参与硝酸盐的还原和有毒醛类的灭活,因而Mo却易诱发各种癌症。本资料显示:乳腺癌术前Mo含量低于乳腺癌术后及健康对照组,而术后接近正常对照组,说明Mo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增高并接近正常,与乳腺癌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孔祥瑞.微量元素与内分泌[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1, 8(3):104

  [2] Gauthoral JM.Trocce element metabolism in man and animals[M].Netley:South Australia Griffin Press Limited,1982:267

  [3] Yang DC,Wang F,Elliott RI,et al.Expression of transferrin receptor and ferritin H-chair mRNA are associated with ch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Prognostiv indilators in breats Cancer[J]. Anticancer Res,2001,21(IB):541.

  [4] Weinstein RF,Bond BH,Silberbeng BK.Tissne ferritin Concentration in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J].Cancer,1982,50(11):240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