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密度在直肠癌切除中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0-03-25 浏览次数:504次
作者:涂小煌 作者单位:350025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2.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 【摘要】 目的 研究直肠癌组织及其远侧端黏膜组织中微血管的分布,并从分子病理学水平上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测定方法对45例直肠癌及其远侧端黏膜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进行研究。结果 直肠癌肿瘤组织中MVD较高;直肠癌远侧端黏膜MVD随着距离增大而降低,且在直肠远侧端1.0cm内有显著性异常改变;直肠远侧端黏膜MVD与肿瘤分期以及病理类型无关。结论 直肠腺癌远侧端MVD可作为直肠远切端切除长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子病理学指标,直肠远侧端切除的长度至少应大于1cm。
【关键词】 直肠癌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微血管密度 PET/CT
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被认为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1]。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方法对中低位直肠腺癌的肿瘤组织及其远侧端黏膜的MVD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直肠癌组织及其远侧端黏膜组织中MVD分布情况并从分子病理学水平上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2004年10月~ 2006年6月肠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直肠中下段癌患者45例(已剔除非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 78岁,中位年龄51岁。组织学类型:45例直肠癌均为腺癌,中高分化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17例;病理分期:Dukes A期6例,B期27例,C期12例;肿瘤大小:肿瘤直径>3cm 31例,肿瘤直径<3cm 14例。
1.2 方法 开腹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原则[2]进行直肠腺癌TME保肛手术,切除的标本分别取肿瘤上缘10cm处、肿瘤中心、肿瘤下缘至0.5cm、0.5~ 1cm、1~ 1.5cm、1.5~ 2.0cm、2.0~ 2.5cm处宽为0.5cm的组织,肿瘤下缘各组织分别标记为a段、b段、c段、d段、e段,肿瘤中心组织作为阳性对照,肿瘤上缘10cm处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各组织常规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3μm厚切片,分别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试剂盒均为Maixin.Bio公司产品。
1.3 半定量测定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采用PAP法,在高倍视野内(×200)光镜,观察每张切片10个黏膜固有层区CD34表达并计数,取其均值作为每例标本的MVD值。血管内皮细胞被染成棕色,不论有无管腔,凡看到单个孤立内皮细胞或多个内皮细胞紧密排列均计数为1个血管,分辨不清或染色模糊的细胞不计入计数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各组数据间的比较用t检验,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肠腺癌及远侧端黏膜组织的MVD分布
各组织中MVD分布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直肠癌肿瘤组织中MVD高于直肠癌远侧端的直肠黏膜组织。直肠癌远侧端黏膜MVD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但阴性对照中仍有MVD分布。直肠癌远侧端>1cm的直肠黏膜,MVD与阴性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直肠腺癌各病理类型及分期中MVD比较
直肠腺癌各病理类型及分期的MVD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直肠腺癌远侧端各段黏膜的MVD与直肠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直肠癌远侧端各段黏膜的MVD与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无关。
2.3 直肠腺癌各组织中CD34的表达与肿块大小之间的关系
>3cm与<3cm的直肠腺癌其肿瘤组织以及直肠腺癌远侧端0.5cm段(a段)的MVD肿瘤组织分别为(92.46±39.46),(75.66±33.45); a段组织分别为(57.35±26.74),(42.53±1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直肠腺癌肿块较大的组织及其肿瘤远侧端的0.5cm内微血管密度较肿块小的高,而肿块大小之间其直肠远侧端>0.5cm各段黏膜组织中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直肠腺癌远侧端较长 (>0.5cm) 的各段黏膜组织中MVD与肿瘤大小无关。
3 讨论
肿瘤的微循环在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肿瘤的诊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微循环的基础[3,4]。目前, MVD被认为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肿瘤的MVD 与其浸润、转移的相关性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被证实[5,6],但在结直肠腺癌中尚存在争议[1]。本组结果表明:直肠腺癌肿瘤组织MVD与肿瘤大小有关,说明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生长关系密切,这为肿瘤的抗血管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据文献报道,目前已有抗血管生成的单克隆产品问世,临床上也已显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7]。
直肠腺癌肿瘤远侧端组织中的微血管分布情况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其是否与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有相同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作者认为直肠腺癌癌旁组织微血管分布有两种意义:一是反映癌旁组织分子病理学的异常存在;二是反映肿瘤的某些特性,可能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必需的环境。从前者探讨,我们认为对直肠腺癌远切端切除长度的确定有一定参考意义。有人主张[8] 直肠腺癌远切端切除长度应以直肠切缘无分子病理学异常为标准,认为分子病理学与传统组织病理学方法相比,前者能发现隐匿的癌细胞,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肿瘤复发的部位。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直肠腺癌远侧端癌旁组织表1 直肠远侧端各段直肠黏膜中的MVD值(表2 不同病理类型及分期直肠远侧端各段直肠黏膜中的MVD值(±s) 低分化腺癌1786.53±37.6847.22±22.4043.58±17.8933.91±16.2431.39±13.7229.23±12.86>0.05MVD基本上与肿瘤的大小、分期、分化无关。因此MVD可作为判断直肠远侧端切除长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子病理学指标。由于直肠腺癌远侧端癌旁组织的MVD与阴性正常黏膜对照有显著性差异的只发生在肿瘤远侧端的1cm之内,因此,以MVD分布正常为标准,切除远切端长度应大于1cm的长度。当然,确定肿瘤远切端的长度这还需联合其他分子病理学指标检测以及临床的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1] Boxer GM, Tsiompanou E, Levine T,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microvessel counting as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nodenegative colorectal cancer[J]. Tumour Biol, 2005, 26(1): 18.
[2] 涂小煌,王烈. 直肠腺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M].第1版.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6.122130.
[3] Ruegg C, Hasmim M, Lejeune FJ, et al. Antiangiogenic peptides and proteins: from experimental tools to clinical drugs[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1765(2): 155177.
[4] Salmon JS, Lockhart AC, Berlin J, et al. Antiangiogenic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ies[J]. Cancer Invest, 2005, 23(8): 712726.
[5] Uzzan B, Nicolas P, Cucherat M, et al.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metaanalysis[J]. Cancer Res, 2004 , 64(9): 29412955.
[6] Giatromanolaki A. Prognostic role of angiogene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Anticancer Res, 2001, 21(6B): 43734382.
[7] Hoff PM, Ellis LM, Abbruzzese JL.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e foundation of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21st century? Oncology (WillistonPark), 2004, 18(6): 736741.
[8] 邓海军,卿三华,李国新,等. 直肠腺癌安全远切缘与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3, 6(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