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消退作用

发表时间:2012-05-14  浏览次数:439次

  作者:梁权兴,魏广兴,闫向民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广东中山 528429

  【摘要】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消退作用。方法 将8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倍他乐克25 mg Bid、双氢克尿噻12.5 mgQ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 Qd,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率、SBP、DBP、空腹血糖、TG、TC等的变化。结果 服药12周后,观察组颈动脉IM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SBP、DBP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R、血糖、TG、TC变化甚微,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消退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旋氨氯地平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颈动脉IMT增加是一种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1]。晚近研究认为颈动脉IMT不仅能反映颈动脉局部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评价指标[2]。以颈动脉IMT为观察终点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采用药物干预能有效阻遏、逆转颈动脉IMT增长,其中以钙拮抗剂的效果最引人注意。为此,我们采用新型长效钙拮抗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的消退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入选对象 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83例。男43例,女40例;年龄56~74岁,平均63.1±5.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均无明显的感染性疾病、心、肝、肾功能异常。6个月内未发生急性心、脑血管意外,常规尿蛋白定性为阴性。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吸烟者、治疗前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略)

  2.颈动脉IMT测量方法 采用SIEMENS premier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置一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后缘,从颈动脉起始处开始,向上扫查。在颈总动脉远端分叉水平连线下1~1.5 cm处测量。声束纵切颈动脉断面上,测定颈动脉前后壁两条平行亮线之间的距离,内侧亮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侧亮线为中、外膜的分界线。依同步心电图取舒张末期,测5次取平均值,两侧共取10个测值求平均值为IMT。血压测定要求患者在室内安静休息10分钟后,采用袖带汞柱式血压计,坐位测量右肱动脉血压,取Korotkoff第1音和第5音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测3次,每次间隔2分钟,取3次平均值结果记录。空腹血糖、血脂采用日本Hitachi公司760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3.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常规服用倍他乐克25 mg Bid,双氢克尿噻12.5 mg Q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商品名,施惠达,吉林天凤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 mg Qd。两组均治疗12周。凡在治疗中血压控制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者,均不计入本文观察范围。

  4.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对两组病人监测颈动脉IMT、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

  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观测指标的变化 治疗12周后,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IM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及DBP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但以观察组SBP、DBP下降显著。观察组治疗后SBP、DBP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HR、血糖、TG、TC均无显著改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观测指标变化比较(略)

  2.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4例(9.3%)开始服药时发生心率增快,面部潮红等反应,未予处理,维持治疗一周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讨论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在未形成管腔狭窄之前,病变主要在内膜层,粥样斑块形成与动脉壁内膜增厚有密切关系。已有许多研究采用颈动脉IMT评价早期动脉硬化,证实颈动脉IMT增厚是一种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1],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评价指标[2]。前瞻性随访研究证实,颈动脉IMT能很强地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荷兰Rotterdan研究发现颈动脉IMT每增加0.163 mm,脑卒中增加45%,心肌梗死增加43%。颈动脉IMT与缺血性脑梗塞关系特别密切,颈动脉IMT每增加0.15 mm,脑梗塞则增加1.82倍[3]。高血压是自然人群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以增加动脉剪切应力,加大动脉壁环状扩展范围。长期高血压使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增生表现为颈动脉IMT增厚。这种改变是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构和靶器管损害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因此,通过抗高血压治疗遏制、逆转IMT是高血压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动物实验研究提示钙拮抗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近年来临床试验证实钙拮抗剂能遏制或逆转颈动脉IMT进展[4]。PREVENT的研究观察到氨氯地平组颈动脉IMT平均每人减少0.013 mm,而安慰剂组平均每人增加0.033 mm,两组差异非常显著[5]。左旋氨氯地平为新型长效钙拮抗剂,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氨氯地平,其降压效果显著。SBP由治疗前的169.7±15.4 mmHg降为139.6±10.6 mmHg,DBP由102.6±8.7 mmHg降至89.4±8.9 mmHg,治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血糖、HR、TG、TC变化甚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旋氨氯地平并不影响血糖、心率、血脂。

  本文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由0.96±0.18 mm降至0.84±0.14 mm,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资料证实左旋氨氯地平不仅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还具有逆转颈动脉IMT增厚的作用,其逆转颈动脉IMT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左旋氨氯地平良好的降压作用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维护血管内皮功能。长期高血压的病理作用,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皮增生并向内膜移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是动脉IMT增厚形成的重要关键因素,左旋氨氯地平可以控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而减缓颈动脉IMT增厚[6]。

  【参考文献】

  [1]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861.

  [2]Grobbee DE,Bots ML.carotid artery intmia-media thickness as an indicator of generalied atheroselerosis [J] J Intern Med, 1994, 236: 567-573.

  [3]Touboul PJ,Elbag A,Koller C,et al.Carotid-artery intima and media thickness as a risk t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J]. N Engl J Med,1999,340:14-22.

  [4]ZUCCHI R,CHELARDONI S,CAMICELLIV,et al.Ca2+ channel remodelingpl in pertused heart: Effects of mechanical work and interventions affectingpt Ca2+ cyclingpt on sarcolemmal and 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 channels[J]. FASEB J,2002,16: 1976-1980.

  [5]王如兴,蒋文平.氨氯地平L型钙通道阻滞剂作用以外的血管生物学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45(10): 142-1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