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老年女性乳腺癌全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2-12-13  浏览次数:57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玄东春       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妇科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影像1科,吉林 延吉 133000)

何娟       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妇科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影像1科,吉林 延吉 133000)

理论上,基因及细胞因子的存在和表达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都可通过影像学方法表现出来。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指标阳性率及乳腺癌的全数字化钼靶X线特征,探讨乳腺癌全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以期通过乳腺全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来预测乳腺癌ER的表达情况,为临床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判断预后、指导内分泌治疗以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术前行全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85例。其中浸润性非特殊型癌65例,非浸润性癌12例,浸润性特殊型癌7例,其他罕见癌1例。均为女性,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岁,朝鲜族39例,汉族46例。

1.2 方法

使用意大利GITTO数字化乳腺机,常规取轴位(CC)、内外侧斜位(MLO),所获取的影像资料由两位以上专门从事乳腺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读片。以美国放射学会(ACR)制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的标准重新读片〔1〕,观察乳腺癌的X线所见〔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和钙化(分布、形态)〕与ER表达的相关性。按照2005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分类。ER表达的测定结果由本院病理科协助提供。ER阳性细胞呈棕黄色、核着色,见图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并对有意义者行优势比(OR值)分析。图1 ER阳性表达(ER,SP法免疫组化,×200)

2 结 果

2.1 乳腺癌全数字钼靶X线表现

85例乳腺癌中,ER阳性者49例,ER阳性率为57.6%;单纯肿块型26例、单纯钙化型16例、肿块伴钙化型36例。图2 钼靶X线片:不规则形肿块,边缘可见毛刺表1 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与ER表达的关系

2.2 乳腺癌全数字钼靶X线表现与ER表达的关系

肿块与钙化关系、肿块大小、肿块边缘、钙化形态不同ER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毛刺征的钼靶X线片见图2;不同形态肿块、不同钙化分布组ER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进一步对X线征象与ER行优势比分析显示:单纯肿块组ER阳性表达的相对危险性是单纯钙化组的23.00倍(OR=23.00;χ2=17.374,P=0.000;95%CI为4.410~119.960),是肿块伴钙化组的6.860倍(OR=6.860;χ2=8.797,P=0.003;95%CI为1.744~26.983)。有毛刺组ER阳性表达的相对危险性是无毛刺组的4.643倍(OR=4.643;χ2=7.472,P=0.006;95%CI为1.490~14.472)。非钙化组ER阳性表达的相对危险性是恶性钙化的5.339倍(OR=5.339;χ2=10.487,P=0.001;95%CI为1.867~15.266)。

3 讨 论

乳腺X线摄影是国内外医学界诊断乳腺癌的最重要的有效方法〔2〕。钼靶X线摄影简单、方便、费用较低,特别是全数字化钼靶X线不仅增加了对比度、分辨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患者所受的X线剂量,至今仍被公认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准确性各家报道不一,敏感性为82.0%~89.0%,特异性为87.0%~94.9%〔4〕。

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是其影像学表现基础,而ER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均影响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乳腺癌的全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与ER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3.1 乳腺癌组织E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腺癌是多步骤发生的疾病,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物学因子有关。近年来,对生物学因子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的研究已成为乳腺癌生物学特征性研究和内分泌治疗研究中的热点〔5,6〕。乳腺癌组织中ER有无表达及其表达程度与临床治疗和判断病人预后密切相关。乳腺是性激素依赖器官,其生长、发育和细胞的增殖均受雌、孕激素的调控。因此,乳腺上皮细胞内ER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对激素的反应情况。正常乳腺上皮内亦存在E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可以保留或消失。如果癌细胞仍保留受体则该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受内分泌调控,如果癌细胞丢失其受体则称之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此时,肿瘤生长增殖不受内分泌激素的调控,预后较差,这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理论基础。大多数乳腺癌呈激素依赖性,60%~70%的乳腺癌为ER阳性〔7〕。ER阳性的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为50%~60%。因此治疗前对ER的表达水平进行判断非常重要。有报道绝经后的女性患乳腺癌,若ER阳性,术前辅以内分泌治疗,癌灶明显缩小,甚至可以行保乳手术。相反,ER 阴性的乳腺癌,更富侵袭力,行保乳术后复发率高。Karamouzis等〔7〕研究表明,乳腺癌ER阳性占65.5%,本组乳腺癌ER的阳性率分别为57.6%,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2 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与ER表达的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ER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单纯肿块型、肿块伴钙化型、单纯钙化型,可以推断单纯钙化型乳腺癌恶性度最高、侵袭性强,内分泌治疗效果差。Coopmans等〔8〕研究表明,微钙化型的乳腺癌相对于肿块型和结构扭曲型的乳腺癌恶性度更高。Ferranti等〔9〕研究表明伴淋巴转移的乳腺癌含钙化者居多。Tabar等〔10〕对138例乳腺癌进行生存率的随访,结果毛刺肿块型乳腺癌的2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钙化型乳腺癌,说明钙化型乳腺癌恶性度较高。

3.2.1 肿块大小与ER表达的关系

肿块大小不同的乳腺癌ER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在较小肿块组中ER阳性表达高于较大肿块组。但肿块大小与ER表达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陈蓉等〔11〕研究认为肿块的大小与ER表达有相关性,ER阳性表达更多见于直径<2 cm的乳腺癌。钱超文等〔12〕报道ER表达率在≥2 cm组与<2 cm组间无相关性。

3.2.2 肿块边缘与ER表达的关系

毛刺征是乳腺癌的重要X线征象之一,是由于肿瘤向四周组织浸润,以及癌细胞引起的纤维结缔组织反应的表现〔13〕。 Liberman等〔14〕报道以肿块边缘有毛刺为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标准,其阳性预测值是70%~80%。通常认为毛刺征是恶性肿瘤的典型征象,可反映癌组织向周围浸润的深度。但它与癌肿恶性度程度的关系,观点不一。Paradis〔15〕研究显示,边缘呈毛刺状的乳腺癌ER阳性率较高,毛刺征的出现预示肿瘤具更低的侵袭性行为,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的预后较好。Lamb等〔16〕也证实,钼靶X线表现中有毛刺的乳腺癌易见于组织学级别较低者,侵袭性更低。陈蓉〔11〕的研究亦表明,毛刺征的乳腺癌ER阳性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癌肿周围间质纤维结缔组织的反应性增生,限制了癌细胞的扩散〔17〕。本组资料显示,肿块边缘呈毛刺状的乳腺癌ER阳性率较高,且明显高于无毛刺肿块组。

3.2.3 肿块形态与ER表达的关系

乳腺癌的肿块的形状多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分叶状和不规则形较为多见。瘤体的分叶形态由多种因素造成,其病理基础为大部分恶性肿瘤开始就是多中心生长,各小叶肿瘤发展逐渐融合及瘤体各部生长速度不一所致。另外,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周围组织的疏密程度和结构等不同也直接影响肿瘤向外扩张不一而形成分叶〔18〕。本组研究中肿块形态不同的乳腺癌ER表达无显著差异。

3.2.4 钙化与ER表达的关系

针对乳腺癌钙化的研究,文献中有较多的报道。Coopmans等〔19〕认为,含钙化的乳腺癌恶性程度相对高,故ER阳性率低。本研究中将乳腺癌钙化分为恶性钙化组、中间性钙化组和非钙化组,ER在这3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阳性多表现为非钙化的肿块,较中间性钙化表达高,恶性钙化ER阳性率最低。

因此根据ER表达水平与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可以推测肿块直径≤2.0 cm的乳腺癌、肿块边缘呈毛刺征的乳腺癌,其侵袭性差、恶性度低,该类患者的预后好、复发率低、内分泌治疗效果好,在适宜条件下可考虑保乳手术。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M〕.4th ed.Reston:Am College Radiol,2003:1259.

2 Pisano ED,Yaffe MJ.Digital mammography〔J〕.Radiology,2005;234:35361.

3 Sabel M,Aichinger H.Recent developments in breast imaging〔J〕.Phys Med Biol,1996;41(3):31568.

4 王怀娥,张宗欣,尚延海等.新型钼靶X线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2001;11(2):8993.

5 马 捷,左 敏,孙国平,等.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的病例基础及孕激素受体的表达〔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1):138790.

6 Barreau B,de Mascarel I,Feuga C,et al.Mammography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review of 909 cases with radiographicpathologic correlations〔J〕.Eur J Radiol,2005;54:5561.

7 Karamouzis MV,LikakiKaratza E,Ravazoula P,et al.Nonpalpable breast carcinomas:correlation of mammographically detected malignantappearing microcalcifications and molecular prognostic factors〔J〕.Int J Cancer,2002;102:8690.

8 Coopmans de Yoldi G,Viganotti G. Microcalcifications in nonpalpable breast carcinoma.Analysis of 427 cases〔J〕.Radiol Med,1993;85(5):6114.

9 Ferranti C,Coopmans de Yoldi G,Biganzole E,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mammographic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tumour characteristics in 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J〕.Br J Radiol,2000;73:698705.

10 Tabar L,Chen HH,Duffy SW,et al.A novel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longterm outcome of women with T1a,T1b,and 1014 mm invasive breast cancers:a prospective study〔J〕.Lancet,2000;355:42933.

11 陈 蓉,龚水根,张伟国,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水平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5):3903.

12 钱超文,徐 栋,边哗萍.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与ER、PR、CerB2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肿瘤,2005;14(5):33940.

13 Sickles EA.Breast calcification:mammographic evaluation〔J〕. Radiology,1998;173(13):297.

14 Liberman L,Monis EA,Lee MT,et al.Breast lesions detected on MR imaging features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J〕.AJR,2002;178(8):1718.

15 Paradiso A,Mangia A,Barletta A,et al.Mammography and morpho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reast cancer〔J〕.Tumori,1993;79(6):4226

16 Lamb PM,Perry NM,Vinnicomber SJ,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mammographic findings and histological grade in patients with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Clin Radiol,2000;55:404.

17 杨 光,张祥宏,张 静,等.乳腺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骨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形成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536.

18 耿进朝,周玉荣,刘晋红,等.乳腺癌的ER、PR、CerbB2和P53表达与钼靶X线表现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5):4869.

19 顾雅佳,肖 勤,杨文涛,等.早期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表现与预后生物学标记关系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6):623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