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探讨
发表时间:2012-05-03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胡火英,陈峰 作者单位:338000江西新余市中医院功能科
【关键词】 心悸,心律失常,临床意义
心悸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常规心电图因记录时间短,难以更多地发现有关心电图异常,尤其是心律失常,而动态心电图(DCG)记录的是病人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动态心电信息,能够确定心律失常与症状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心悸病人110例,其中女57例,男53例;年龄19~81岁,平均57.3±13.5岁。主诉心跳伴心前区不适等心悸症状,经讯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为了解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对110例病人进行DCG监测,同时嘱受检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及相应症状。监测完毕将病人信息在系统中回放、分析得出结果。
结 果
110例心悸胸闷病人DCG异常情况:24小时DCG监测,102例(92.7%)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其中101例有早搏(91.8%),室上性早搏87例(79.1%),室性早搏51例(46.3%),窦速34例(16.4%),窦缓6例(5.4%),室上速28例(25.4%),室速2例(1.8%),间歇性交替性CRBBB3例(2.7%),房颤1例(0.9%),ST段压低18例(16.3%),T波低平、倒置25例(22.7%),无异常8例(7.3%)。此外本组结果还显示,87例室上性早搏中少于100次/24小时有72例(82.8%),>100次/24小时有15例(17.2%),51例室上性早搏中,<100次/24小时有26例(50%),>100次/24小时有25例(49.0%)。
讨 论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忡”的范畴。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可出现心悸。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心悸成为内科门诊的常见就诊原因。本组结果表明,早搏和室上速是心悸的常见原因。据文献报告,在人的一生中总会发生各种早搏,其临床意义主要取决于病因、早搏的性质、持续时间,以及心脏病的基本情况等。有人认为,<100次/24小时的早搏为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早搏,不需治疗,而>100次/24小时的早搏方有临床意义。过于频繁的早搏需要适当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从本文统计资料看出,无确切心脏病史的心悸病人出现的早搏大多属功能性改变范围,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多无临床意义,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和良好的睡眠是心悸患者治疗和康复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组结果还表明,在DCG监测中心动过速也十分常见。究其原因大多有运动、激动等诱因,并多为短暂性。消除诱因就会使心率降至正常范围。
此外,本组有16.3%患者ST段下移,22.7%T波低平、倒置等改变。由于DCG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受仪器性能影响,经常生活中体位改变、过度通气、药物等因素,可引起类似ST-T变化。此外,动态心电图上孤立的T波倒置属非特异性,36%的正常人可间断出现这种改变。所以在判定性质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和受检者的生活日记,以及ST段压低的形态持续时间等,以排除生理性干扰所致[2]。
【参考文献】
1 顾文荣.临床心电图教程.心律失常临床意义.
2 曹冠毓,曹琳,等.动态心电图监测病理性室早指标探讨.心电图杂志,199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