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亚甲蓝布比卡因三叉神经周围支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2-08-02  浏览次数:620次

  作者:岳柏华,岳冬晗,李洪林  作者单位:1.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吉林 长春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亚甲蓝;神经阻滞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性放电样的剧烈疼痛。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还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笔者采用亚甲蓝复合布比卡因三叉神经周围支神经孔内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24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应用的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经验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57岁。其中上颌神经痛(第II支)16例;下颌神经痛(第III支)6例。合并II、III支痛者2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时间最长达23年,最短约1年。均经口服卡马西平、诺福丁等药物和利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芬太尼甚至用无水酒精等神经阻滞治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来院治疗。

  1.2 治疗方法:将亚甲蓝20mg(2ml),0.75%布比卡因5ml混合,用眼科5号球后注射穿刺针在相应疼痛的三叉神经周围支分布骨性孔道(眶上下孔、颏孔)上消毒、局麻、穿刺找到神经孔后进针少许。回吸无血,即注2~3ml(眶下孔穿刺者切忌刺入眼眶内,以免伤及眼球),余下药液在相应痛点处进行注射阻滞。

  1.3 结果经用亚甲蓝复合布比卡因行三叉神经周围支骨性孔道阻滞和痛点阻滞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即刻消失,焦虑情绪很快得到改善。行阻滞治疗约数小时后,患者面部可出现肿胀和感觉麻木,约1周左右可自行消失。24例患者中有3例于治疗半年后又开始有些疼痛,但较治疗前轻,故又用同样方法治疗。

  2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即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号称“天下第一痛”。这种疼痛十分剧烈,每当发作时,患者十分害怕和恐惧,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甚至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有的患者因经多次医治效果不佳,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机体疼痛折磨和心理的摧残,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大多数都有一个或几个对触压敏感点,一旦触到每个敏感点,都有可能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故称“扳击点”。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通常在中老年发病,以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由于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所以大多数是对症治疗,故而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笔者采用亚甲蓝复合布比卡因于三叉神经周围支骨性孔道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基于亚甲蓝为一受氢体,其色素受氢后可使无髓神经着色,从而阻断末梢神经的传导,同时亚甲蓝还参与糖代谢及细胞内脂代谢,改善神经末梢膜内外酸碱平衡和膜电位,从而使神经冲动受阻。又因亚甲蓝可接受糖酵解通路中产生的氢,当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时,乳酸减少,丙酮酸可以继续氧化,改善神经末梢膜内外酸碱平衡,从而产生局部止痛作用[1]。

  亚甲蓝虽有止痛作用,但它注射后不能立即出现神经传导阻滞而使疼痛向局麻药那样即刻阻滞后消失,需要有一段时间过程,这期间阻滞部位可出现烧灼样痛,因此,笔者在亚甲蓝里加入布比卡因,同时注射入相应神经孔内,既能达到注射后即刻阻滞疼痛,又能避免因亚甲蓝早期出现的烧灼样痛。由于患者疼痛的缓解和消失,患者的机体内环境也相应得到改善和调理,由此机体也由以前的恶性循环改为良性循环。

  由于亚甲蓝为吸收性染色剂,毒性很小,应用量少(10~20mg),且布比卡因也就是用25mg左右,所以亚甲蓝复合布比卡因具有毒性低,危险性小,易操作,也可重复进行,耐受性好,复发率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无特殊要求,简单易行,无严重并发症,安全经济,易被患者所接受。所以,三叉神经3支都可以分别阻滞。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等骨性孔孔道内注射亚甲蓝和布比卡因的疗效,优于上颌下颌神经阻滞[2]。准确的穿刺是提高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关键。目前虽然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很多,仍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应用亚甲蓝复合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虽有一些满意的疗效,但笔者认为仍不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一种经济、安全有效、容易操作、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较少、患者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仍是笔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俊等.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9:275.

  [2] 陈永明,陈桂荣,张跃军,等.亚甲蓝治疗三叉神经80例观察[J].颈腰痛杂志,1994,15(3):1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