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2004—2006年银川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18  浏览次数:564次

  作者:周煜光,曹俊隰,刘彩萍,胡皓  作者单位:银川市卫生局疾病控制科,银川

  【摘要】为了解银川市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银川市3年的疫情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6年银川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794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7. 40%,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3. 11/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月份和12月份呈现发病高峰(分别占11. 35%和11. 70%),以学生(49. 64%)、散居儿童(32. 25%)和幼托儿童(11. 42%)为主,5~14岁占77. 92%;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6个县(市)区报告发病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银川市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月份和12月份呈现发病高峰,加强和推广腮腺炎疫苗接种,是控制和科学防治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疫情;银川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引发的急性胰腺炎和睾丸炎等并发症对儿童的健康影响较大。腮腺炎属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2004年1月1日纳入报告范围后,才有了较为完整的疫情资料。为了解银川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现状及流行趋势,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银川市2004—2006年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银川市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个案及暴发事件信息,人口资料来源于银川市统计局。

  1. 2 分析方法

  对3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病特征的分析,用Epiinfo6计算χ2值。

  2 结果

  2. 1 流行概况

  2004—2006年银川市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 2794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7. 40%,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21. 22%。2004—2006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8. 84/10万、75. 48/10万、75. 71/10万,平均报告发病率63. 11/10万。全市6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以县(区)为单位,累计报告病例最多861例(兴庆区),最少225例(永宁县)。报告死亡1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11. 11%,平均病死率为0. 04%。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5起,分布在3、4、12三个月中,占同期传染病暴发疫情数的62. 5%,报告发病143例,平均罹患率7. 09%,单起最高罹患率达17. 02%,全部发生在学校。

  2. 2 流行特征

  2. 2. 1 时间分布

  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报告,但呈明显的季节高发特点,病例主要集中在4、5、6、7、12五个月(占56. 12%),每年3月份报告发病开始上升,4月份达到第一个高峰,9月份最低,10月份再次上升,12月份达第二个高峰。4月份报告发病数是9月份的2. 31倍。2004—2006年银川市流行性腮腺炎月份分布

  2. 2. 2 地区分布

  兴庆区报告发病861例,发病率68. 90/10万;西夏区报告发病538例,发病率83. 74/10万;金凤区报告发病418例,发病率91. 01/10万;永宁县报告发病225例,报告发病率36. 46/10万;贺兰县报告发病465例,报告发病率82. 88/10万;灵武市报告发病286例,报告发病率36. 78/10万;不详县报告1例。6个县(市)区报告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 28,P<0. 005)。有4个县(区)的报告发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最高达91. 01/10万,最低为36. 46/10万。

  2. 2. 3 人群分布

  男女性别比为1. 41∶1,男性发病率36. 91/10万,女性发病率26. 20/10万,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 32,P<0. 005)。5~14岁报告2177例,占77. 92%,5~、6~、7~、8~、9~岁五个年龄组的发病率超过300/10万,其中6~岁组发病率高达548. 8/10万,而15岁以上的发病率仅为9. 05/10万。学生报告1387例,占49. 64%,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分别占32. 25%、11. 42%。2004—2006年宁夏流行性腮腺炎分年龄分布

  3 讨论

  2004—2006年银川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的报告发病率位于全区第二位[1]。流行性腮腺炎占银川市传染病暴发疫情的一半以上,且全部发生在学校,是危害银川市学生健康的重点传染病之一。从三间分布来看,我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表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季节流行特点;二是聚集性。学生报告发病数1387例,占49. 64%,特别是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自身免疫力低,群聚生活;三是免疫水平低。由于腮腺炎疫苗属二类疫苗,采取自愿接种,所以儿童和学生之中接种的很少(因没有开展腮腺炎疫苗接种率调查,所以没有具体的数据佐证);四是兴庆区发病较多。因兴庆区人口密度大,小学和托幼机构多,流动人口聚集;五是男性高于女性。男孩子活泼,多动,接触面广,被传染的机会多;六是传播途径简单。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途径难以切断;七是易感人群多。人类普遍易感,特别是少年儿童最易感。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只在人群中发生,受感染的人-病人和健康带毒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般病人易发现,易控制,但有约35%的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亚临床型者,其排毒时间与显性病人一样长,更有流行病学的意义。流行性腮腺炎是丙类传染病,平时不要求传染病报卡,易造成对本病疫情的忽视。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暴发多是因为发现晚,措施不利而造成传播蔓延。

  流行性腮腺炎以直接接触唾液或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以及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通过血液传播至腮腺及其它的器官,引起该器官的炎症或损害。潜伏期14~21d,平均18d。部分病例有倦怠、畏寒、低热、头痛等前躯症状,前躯症状出现数小时或数天后腮腺肿大,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咀嚼时疼痛明显,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流行性腮腺炎时常并发有睾丸炎及卵巢炎,可以导致不孕。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致死率波动在0. 5%~3%之间。流行性腮腺炎这样的并发症,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危害很大,并且每例感染者周围都有一批隐性感染者,使传染源难以排除,故易造成扩散流行,尤其在腮腺炎高发的春季危害更为严重。

  流行性腮腺炎防制最有效的办法是疫苗免疫接种。国内外均已研制出减毒活疫苗,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可收到满意的预防效果。儿童时期使用疫苗获得的免疫力,能否长期维持到成人时期,足以防止临床腮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现仍缺乏充分的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数据。丙种球蛋白用于预防腮腺炎,并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曾经使用过剂量达20mL的混合丙种球蛋白,同样也未显出预防腮腺炎的效果。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经空气传播,但被传染源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预防腮腺炎流行,采取普通的隔离和预防措施收效不大,美国自1967年使用腮腺炎疫苗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由此可以看出腮腺炎疫苗对预防腮腺炎的发生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推广和使用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腮腺炎暴发、流行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使用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和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疫苗(MMR疫苗)等均属二类疫苗,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制定腮腺炎的控制和免疫策略,从而导致疫苗接种率低,在银川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腮腺炎一次感染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2],从3年报告的病例来看主要集中在14岁以下儿童,因此我们应把防制重点放在儿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充分认识腮腺炎对儿童健康、生活和学习的危害性,及早制定腮腺炎的控制和免疫策略,使防控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②积极引导和鼓励易感人群接种腮腺炎疫苗,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中开展腮腺炎抗体水平监测,指导疫苗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接种程序,使这一人群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③加强发现与报告,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现首例病例后,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治疗和检疫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在寄宿制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现比例后,应对患者使用过的衣物、玩具等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④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重点提高农村和流动人口对腮腺炎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轻症病人的就诊率;⑤开展腮腺炎病毒学研究,进行持续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了解银川腮腺炎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布和变异情况。

  【参考文献】

  [1]郭青,张春曦,王丽萍,等. 全国2004—2005年流行性腮腺炎网络直报疫情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286.

  [2]耿贯一. 流行病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04-50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