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橇式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发表时间:2011-07-28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惠英,王鹏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口腔科(惠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王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雪橇式前方牵引口内装置,口外面罩牵引,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18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雪橇式口内固定装置进行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前牙覆盖治疗后为(2.2±0.8)mm,A点至OLP的距离治疗后为(71.3±3.1)mm,下颌平面与SN平面夹角治疗后为(33.3±3.1)°,上下颌骨间位置关系明显改善。结论 雪橇式前方牵引器口内固位装置制作简单、固位良好、患者戴用舒适,可明显改善可有效改善Ⅲ类错牙合患者侧貌外形。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替牙期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如不能及时矫治,其症状会随着患者生长发育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容貌外观。口内固位装置的正确设计与制作,成为保证矫形效果的关键。本文应用前方牵引配合口内雪橇式固位装置,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18例,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8~11岁,平均年龄9.3岁;第1磨牙为近中关系,前牙至少有4个前牙反牙合,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位,侧面观呈凹面型,面中部发育不足,下颌骨基本正常或轻度前突,上下齿槽座角(ANB)<0°。
1.2 矫治方法 口内设计硬腭区基托,两侧上颌第1磨牙放置带环,带环颊侧焊接直径0.9 mm的不锈钢丝,其钢丝前端在尖牙或乳尖牙处弯制改良雪橇式牵引钩,钢丝游离末端从尖牙或乳尖牙远中弯向腭侧形成连接体,与腭部基托连接成一整体。侧切牙上弯制单臂卡环固位,游离端包埋入基托内。上颌第1磨牙带环腭侧焊接连接体与基托相连,使腭部形成固位整体,牙合面设置牙合垫解除反咬合。应用含氟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口外装置使用杭州新亚齿科材料公司生产的可调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400 g,牵引方向向前向下,与牙合平面成20°左右。两侧施力方向平行,每天牵引至少12 h,牵引圈每2天更换,至前牙反牙合解除,面形得到改善。平均疗程6.2个月。
1.3 头影测量 治疗前后分别摄头颅侧位定位片,由同一医师用铅笔在硫酸纸上描图定点3次。过上颌第1磨牙近颊尖最凸点和上中切牙切点作直线OL,在过S点作OL的垂直线OLP,分别代表上下颌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参考线。测量项目: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ANB、上中切牙倾角(U1NA)、下中切牙倾角(L1ML),A点至OLP的距离(AOLP)、Pg点至OLP线的距离(PgOLP)、前牙覆盖(Overjet)、下颌平面与SN平面夹角(MPSN),下颌平面与FH平面夹角(FHMP)、颅底平面与Y轴下后角(Y轴角)。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前后牙颌面形态学变化结果见表1。与矫治前比较,上颌骨前移,SNA、AOLP值增大,下颌骨后旋,SNB、PgOLP值减小,上下颌之间的矢状关系明显改善,ANB值增大,上中切牙前移伴唇倾,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及磨牙关系明显改善。
典型病例:女,9岁3个月,替牙牙合,因前牙反咬合求治。检查:双侧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前牙反覆盖-2.8 mm,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面中部发育不足,侧面观呈凹面型。戴用雪橇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为400 g,每日配戴不少于12 h。治疗6个月后,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2 mm,覆盖2 mm,面形改善明显。表1 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n=18,±s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3.1 上颌前方牵引的矫治原理 颅面部的四条骨缝即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翼腭缝对颅面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1]。上颌骨通过这四条骨缝与周围骨组织相连接,骨缝的成熟状况与改建潜力将直接影响上颌骨的发育,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有直接关系。上颌前方牵引通过重力的牵引影响颅面骨缝的改建,从而达到矫治由上颌骨发育不足引起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目的。上颌前方牵引力对颌骨及牙齿的影响取决于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作用时间、以及患者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合作情况。本组病例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颌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骨缝未呈骨性融合,治疗中上颌骨进行前方牵引,每侧牵引力约400 g,使骨缝得以扩展,并产生新骨沉积,促进上颌骨的生长发育。同时牵引解除了下颌对上颌的锁结关系,使上颌发育不受限制,取得显著矫治效果。
3.2 雪橇式前方牵引装置的特点 上颌前方牵引的口内装置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大多采用固定式装置。活动矫正器作为前方牵引的口内装置,其主要缺陷是固位不良,影响前方牵引效果。在本研究中,口内装置采用雪橇式固定矫治器[2],为了加强固位力,除了上颌磨牙粘接带环外,还增加了基托面积,使上牙弓与上颌骨连成一个整体,以减少牙齿移动而增加骨骼效应,使得较大的口外矫形力能有效的传递到上颌骨,SNA平均增加2.5°。牙合面设计牙合垫既有利于患者咀嚼又便于打开咬合,解除前牙锁结。同时,牙合垫能较好地控制牙齿的垂直向萌长,磨牙牙合垫还可通过传递咀嚼肌的力量,抑制后牙槽高度的增长,促进髁突的生长,使后面高增加。后面高及前面高的平衡增加,减少了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3]。本文介绍的方法具有设计简单,制作方便,在治疗中易取得患者及家长的配合,能早期解除反牙合,疗程明显缩短等优点。
3.3 骨性反牙合前方牵引时机选择 骨性反牙合存在上下颌骨的不调,此类患者治疗较为困难。Delaire[4]认为6岁以前治疗反牙合效果最佳。国内曾祥龙[1]认为在儿童第1恒磨牙和四个切牙萌出后即行开始是最好的时机。因此,伴有明显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在诊断明确且患者同意配合情况下,即开始上颌前方牵引矫治。许多学者用手腕骨片或颈椎骨片进行骨龄评价,有助于确定最佳矫治时机,最大限度地利用生长发育,并有机会在混合牙列和形态补偿之前阻止错牙合的发生,获得更为显著而稳定的骨性改变。本文选择混合牙列的患者对反牙合的矫治,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1)患者家长对骨性安氏Ⅲ类反牙合的认识不足,临床中求治的反牙合患者多数为替牙期患者;(2)正畸治疗小年龄患者配合差;(3)小年龄患者的口内矫治器固位差。本文18例替牙期反牙合患者骨性因素明显,影响咀嚼功能和容貌外观,早期治疗对其功能的改善收到明显效果,这与患者的配合程度,固位强弱及骨改建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1 曾祥龙主编.现代口腔正畸学治疗手册.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95498.
2 武广增,沈真祥主编.实用口腔正畸矫治方法与技巧.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87190.
3 段银钟,钱红,张云飞,等.上下颌活动/固定矫治器适配矫治严重Ⅲ类骨性反牙合.口腔医学,2009,29:3032.
4 Delaire J.Maxillary development revised:relevance to the orthopedic treatment of class Ⅲ malocclusions.Eur J orthod,1997,19:28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