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止血双层膜剂的研制及在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5-26 浏览次数:1134次
作者:田朝 李成玲 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
【关键词】 消炎止血 双层膜剂 研制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口腔科常见的“顽疾”,特别是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居口腔粘膜病的首位[1],也称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正常人群发病率10%左右。由于ROU病因的复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迄今为止,尚没有针对ROU的特效治疗方案。我院研制了一种消炎止血的双层膜剂(以下简称药膜),治疗口腔溃疡111例,取得了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本院门诊随机选择口腔溃疡患者(大部分为ROU,个别为创伤性口腔溃疡)140例(105例为治疗组,35例为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6例,女84例;年龄4~70岁,平均年龄(27±0.6)岁;病程3 d~30年,平均(2.1±0.3)年。
1.2 方法
治疗组:先嘱患者用温水漱口后,根据溃疡面大小剪裁稍大于溃疡面的药膜,将药膜内层朝向溃疡面进行贴敷(不再用其他药物),每日3~4次(每日三餐后及睡前)。对照组:使用双料喉风散,其方法同治疗组,并对使用双料喉风散无效的患者改为用药膜治疗。
1.3 双炎止血双层膜剂的研制
1.3.1 药膜的组成与制备:药膜的组成为氧氟沙星、白芨、云南白药、鞣酸、聚乙烯醇(PVA1750)、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及明胶等。药膜制备即先制好外层膜再将制好的内层膜浆均匀地铺在已制好的外层膜上,干燥后起模,便制得双层药膜。将药膜在紫外线灯下内外2层各照射灭菌30 min,分装备用。
1.3.2 质量控制:形状为棕色薄膜;厚度为(0.15±0.02)mm;最重片的重量差异限度(7.5%);定性鉴别:本品盐酸(0.1 mol/L)滤液加丙二酸、醋酐后,水浴加热,溶液和最轻片的重量差异限度分别为(+3.12%)和(-3.48%),均低于200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7.5%)。定性鉴别:本品盐酸(0.1 ml/L)滤液加丙二酸、醋酸后,水浴加热,溶液显棕红色,即氧氟沙星鉴别反应;本品经光照(光强度3 000 lx),高温,高湿等影响因素试验,未见明显质量变化。在塑料袋密封包装条件下进行恒温恒湿[(38±1)℃,RH 80%]加速试验1个月,以及室温留样考察3个月,冰箱冷藏留样观察6个月,均未见明显质量变化,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卫生学检查:本品按2000年版中国药典对膜剂的微生物检查标准检查结果(细菌数<50 cfu/10 cm2,霉菌、酵母菌数<5 cfu/10 cm2,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为阴性)符合规定。
1.4 疗效判定
痊愈:用药后1 d疼痛及红肿消失,被覆的黄白色纤维素膜脱落,凹陷的溃疡部位变平,溃疡痊愈;显效:用药后疼痛及红肿明显减退或消失,纤维素膜脱落,因有肉芽组织修复,溃疡面明显缩小,溃疡于2 d内愈合;有效:用药后虽疼痛、红肿减轻,纤维膜脱落,但摄入刺激性食物仍感不适,溃疡于3 d内愈合;无效:用药后疼痛及红肿虽有缓解,但4 d内溃疡不愈合。以痊愈、显效和有效之和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3.1 本药具有抗菌消炎,消肿止痛,收敛生肌,促进愈合作用,经临床治疗111例,其中包括治疗组105例在对照组因无效改为药膜的6例,总有效率达100%,表明该药膜粘附性强,见效快,维持时间长,疗程短,疗效高,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2 在本文病例观察中为了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例平行对照,对个别严重的(如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除局部贴敷药膜外,还需酌情给予全身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抗炎症治疗的病例没有列入本文。
3.3 本药为双层药膜。内层溶解较快,粘附性强,可使药物尽快发挥药效,且溶化后在外层的保护下牢固地粘附在创面上从而保证治疗浓度的药物在局部稳定、持久地维持,即为释药层;外层溶解较慢,既可保护内层药物在创面充分发挥作用,又可阻止膜剂对正常组织的粘附而使创面药物浓度降低、作用时间缩短的弊病,即为控释层。因此由于该膜是单面释放,故延长了作用时间,提高了疗效。
3.4 口腔溃疡病因复杂且至今不明确,但目前一些学者认为除与病毒、细菌感染,变态反应,情绪变化,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变化,遗传因素有关外,也有的是机体免疫反应功能的变化和微量元素缺乏有关。本药膜的制备工艺和处方组成便是根据病因病症及所选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协同效果而拟订的。使用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合理配伍使用具抗菌消炎,消肿止痛,收敛生肌的作用,对于溃疡创面的修复、减少RAU复发次数和延长RAU发病间隔均有独到之处,符合生物粘附的机制和口腔生物黏膜系统的优点。
3.5 RAU的致病因素繁多而复杂,而人体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如HPV16E6蛋白的刺激,P53、Rb蛋白等调节因子的失活,端粒缩短,端粒酶激活等致使端粒维持一定长度,细胞得以持续分裂,逃避死亡,获得永生,从而导致肿瘤发生[2]。因而估计该膜的临床使用对预防口腔癌特别是口腔粘膜磷癌将有一定的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麒蕃,张震康主编.实用口腔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5167.
2 Holt SE,Wright WE,Shay JLW.Regula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immortal cell lines.Mol Cell Boil,1996,16:2932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