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在替牙期反牙合矫治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韦名浪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 目的 探讨“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对替牙期反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 选择15例替牙期反牙合患者,采用“2×4”技术,上颌戴后牙平面式牙合垫,使用改良式长拉钩颏兜对上颌进行前牵引。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矫治后SNB角、ANB角、下颌平面角、下前面高增大,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前牙牙轴舌倾,下颌后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凹面型明显改善。结论 “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能有效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 改善面型。
【关键词】 “2×4”技术;颏兜;牙合垫;替牙期;前牙反牙合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早期多为牙源性和功能性因素造成,如不及时矫正,易形成骨性Ⅲ类错牙合,对咀嚼功能、容貌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进行矫治的方法很多,笔者通过“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对其进行矫治,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正畸病人15例。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9~11.5岁,平均10.5岁,均处于替牙期。病例的选择标准如下:①上颌位置正常或仅轻度后缩,下颌轻中度前突;②磨牙为近中关系;③有4个以上前牙反牙合;④反覆牙合Ⅱ度以上,反覆盖为3~4mm;⑤下颌可后退至切牙呈对刃关系;⑥无明显颞下颌关节症状;⑦全身状况良好,无严重全身疾病,牙周组织健康。
1.2 矫治方案
采用“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进行矫治。①口内粘2×4矫治器。A.下颌在唇面粘标准方丝弓托槽。若下切牙存在拥挤,先用镍钛丝排齐,若下切牙存在散在间隙,则除加大弓丝后倾曲以外,另在方丝两端距磨牙颊面管近中5mm处各弯制一个Ω曲,并将该曲与第一磨牙带环拉钩用弹力线牢固结扎,这样既能起到稳定弓丝作用,又可在压低下切牙的同时,关闭下切牙散在间隙并内收下前牙。若下切牙区不存在间隙,则弓丝末端Ω曲与颊面管接触,末端回弯,以防弓丝脱出。B.若上切牙存在明显的扭转、拥挤、散在间隙以及因切牙牙冠过长形成反向纵牙合曲线者,应同时使用上颌“2×4”技术。C.全天使用Ⅲ类颌间牵引调整后牙关系,力量为每侧约100g。②上颌戴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牙合垫为平面式,采用邻间钩固位,双侧尖牙处放置牵引钩,如上颌不上“2×4”矫治器,则在反牙合牙舌侧加双曲舌簧。牙合垫的高度以切牙脱离锁结0.5~1.0mm为标准。在反牙合解除后,逐步调磨降低牙合垫高度,直至磨牙重建牙合后才摘去牙合垫。③颏兜为改良式长拉钩颏兜。将大小合适的橡皮圈挂于口内牙合垫尖牙处牵引钩和颏兜拉钩上,每侧力量约500g,每天戴用12~14h,对上颌进行前牵引。
1.3 研究方法
测量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测量结果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本研究病例治疗时间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9个月,平均为6个月。经矫治,所有患者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第一磨牙呈中性咬合关系,下颌后移,侧貌明显改善。
2.2 头影测量结果显示:SNA角、SNB角、ANB角、下颌平面角(FH-MP)、下前面高(ANS-Me)增大,上切牙牙轴(U1-SN)明显唇倾,下切牙牙轴(L1-MP)明显舌倾,见表1。表1 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 (略)
3 讨论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严重影响上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成骨性错牙合的特点,使得治疗难度随着病人的生长发育而加大,严重者需通过正颌手术进行治疗。因此,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应及时解除以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阻断畸形的发展,充分利用患者的生长发育潜能,使前颌骨得到正常发育,改善面型[1]。
本研究病例采用“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进行矫治。结果发现:①矫治后SNA角增大不明显,说明上颌相对于颅底的关系无明显变化,治疗不能促进上颌骨向前移动、生长。这也许与本研究病例的年龄有关。有学者[2]研究了4~13岁不同年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患者,发现前牵引在小年龄组效果较好。这可能是由于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时间早,完成也早,上颌骨周围骨缝只有在7岁以前才容易被拉开,而9岁以后这些骨缝已经开始融合,不易被牵张,矫形效果有限[3]。②矫治后SNB角明显减小,ANB角增大,这些变化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矫治后Y轴角、FH-MP角明显增大,下前面高增加,说明下颌明显向下向后旋转,与朱双林的发现一致[4]。③矫治后U1-SN角、U1-NA距增大而L1-MP角、L1-NB距减小,说明治疗使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改善了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与某些学者的发现一致[4]。
“2×4” 矫治技术是由Muuiyan于1982年以普通力学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它是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的衍生支,是“细丝”与“轻力”原理在方丝弓矫治器中最充分的体现[5]。适用于混合牙列期或恒牙列早期各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在本组病例中采用“2×4”技术压低下切牙打开咬合,同时配合Ⅲ类牵引,可唇倾上前牙,内收下前牙,快速解除反牙合,使前牙到达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改善异常的上下颌间关系,矫治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的不调[6]。本研究病例前牙反牙合Ⅱ度以上,平面式牙合垫既可解除前牙锁结关系,有利于上下颌的前后向移动,也可避免因反牙合易致上前牙托槽脱落的缺点。但平面式牙合垫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阻碍上下后牙的牙合向萌出甚至会压低后牙,加深前牙反覆牙合。在反牙合解除后需逐步磨低牙合垫,以利于后牙垂直向高度的恢复。由于患者的畸形主要以下颌前突为主,所以治疗选择了改良颏兜而不是面框。改良颏兜的使用可使下颌骨发生适应性改建,升支高度增加,颌角减小,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恢复正常而改善Ⅲ类关系[7]。使用时应注意其颏部牵引力方向要根据患者的面型决定。如患者前下面高小,牵引力方向应通过髁状突的后方,使作用力的方向刚好与下颌向前生长趋势相对抗,限制下颌骨向前下方生长,同时可以使下颌向前下方旋转,前面高增大;如患者前下面高较大,牵引力应通过髁状突前方使下颌向前旋转,前面高减少,有利于面型的改善[8]。患者前面高、全面高、下颌平面角、颌角等越大,使用改良颏兜治疗的预后就越差。颏兜后旋下颌的作用对长面型患者的垂直向控制不利[9],应慎用!
总之,对于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病例应用 “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来矫治,能解除前牙错牙合关系,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面型的改善。但对于治疗后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谷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方法选择的初步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2,9(4):154-158.
[2]刘红,吴高义.功能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牙合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503-505.
[3]赵美英,罗颂椒,陈扬熙.牙牙合面畸形功能矫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08.
[4]朱双林,林界伟,蔡斌,等.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2,10(4):249-250.
[5]姚森.口腔现代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M].西安: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16.
[6]李朝刚,喻鹤林.“2×4”矫治技术在矫治替牙期牙列拥挤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7) :439.
[7]Gkalp H, Kurt 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condylar growth pattern and disk position after chin cup therapy: a preliminary study [J]. Angle Orthod.2005,75(4):568-575.
[8]严明,邓燕,王德.有关下颌骨受颏兜矫形力后三维光弹的应力分析[J].口腔正畸学,1995,2(2):67.
[9]Yoshidal I, Yamaguchi N. Prediction of post-treatment outcome after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maxillary protraction and chincap appliances [J]. Mizoguchi I Eur J Orthod,2006,28(1):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