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正常牙合者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10-22  浏览次数:466次

  作者:陈润, 程辉, 郑明, 胡志刚, 王颖卉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福州 350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牙合者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宽度间关系。 方法 拍摄正常牙合者头部数码相片,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和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然后统计分析瞳孔间距和内眦间距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之间的关系。 结果 按不同性别及不同牙弓型分析,瞳孔间距和内眦间距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存在显著相关性;多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和0.587。 结论 内眦间距与瞳孔间距可以作为上颌前牙选牙排牙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牙牙合; 瞳孔; 眼; 上颌前牙; 颌

  上颌前牙位于牙弓的最前面,对面部的美观及发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上颌前牙缺失后,正确恢复其在牙弓中的位置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观点认为,两侧口角间距可以作为上颌六颗前牙的总宽度[1]。但是,口角的位置随着的年龄的增长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是否利用口角间距作为排列上颌前牙时的参考指标还存在争议。此外,有学者通过测量面部的一些解剖标志点间距,如瞳孔间距、内眦间距、鼻翼宽度等,来研究其与上颌前牙的关系[25]。以往的研究多为通过直接测量得到数据,而直接测量法容易受面部皮肤弹性的影响而导致测量失准。因此,笔者采用数码照相及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研究分析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宽度间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选牙及排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福建医科大学2004级、2005级及2006级福建籍2 158名学生志愿者中,按纳入标准选取正常牙合者116名,男性50名,女性66名,年龄(20.17±1.12)岁(18~23岁)。纳入标准:颌面部对称,无先天畸形,无正畸治疗史,安氏Ⅰ类牙合,牙列完整,排列整齐,牙合曲线正常,牙周健康,上颌尖牙磨耗度在1度以内[6];无眼球疾患,年龄≥18岁的汉族青年。

  1.2 设备 X光机(AutoⅢNCMT Asahi Roentcen Ind.Co;Ltd.,Japan),数码单反相机(D200 Nikon Co.,Japan),个人计算机(天骄S2510X,中国联想公司),图像编辑软件(Digimizer图像测量软件),眶耳平面测定仪(自行设计)。

  1.3 材料 藻酸盐印模材料 (Alginoplast HeraeusKulzer Co.,Germen),模型石膏 (超硬HeraeusKulzer Co.,Germen)。

  1.4 方法

  1.4.1 拍摄条件 受试者正坐在可调节高度的牙科座椅上,将X光机的耳塞置入受试者外耳道,用自行设计的眶耳平面测定仪使受试者眶耳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在X光机上悬挂一把T形尺,使之与地面垂直,作为量度标识,以便后期的数据处理;当三脚架上的水平气泡仪处于正中时固定数码相机,使相机镜头高1.2 m,镜头距离受试者1.5 m,调节焦距为100 mm,拍摄时统一使用快门线,所有的拍摄工作由同一研究人员完成。

  1.4.2 拍摄数码相片 嘱受试者双眼平视,在下颌处于姿势位时对焦于受试者的鼻尖拍摄正面数码相片;然后张口器暴露上颌前牙,嘱受试者处于牙尖交错位时对焦于上颌两颗中切牙邻接处拍摄正面数码相片。

  1.4.3 制取印模并灌注模型 应用藻酸盐印模材为每位受试者制取上下牙列阴模,然后超硬石膏灌注,根据制得的模型按牙弓型分为方圆型、卵圆型及尖圆型[7]。

  1.4.4 计算机辅助测量 在颌面部照片和开口器暴露前牙照片上分别测量: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及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图1)。瞳孔间距:两侧瞳孔中心反光点间距;内眦间距:头部正面照片上两眼内侧上下睑裂的连接点间距。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上颌尖牙牙尖顶连线距离。上颌六颗前牙宽度:两颗上颌尖牙远中面切线之间的距离。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包。统计学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图1 实验数据测量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easuring datas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间比较及相关分析 内眦间距在男女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而瞳孔间距、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在男女性别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均为男性>女性(P<0.05,表1)。不同性别之间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均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表2)。表1 不同性别颌面部各测量值比较表2 不同性别瞳孔间距和内眦间距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检验

  2.2 不同牙弓型间比较 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在不同牙弓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眦间距及瞳孔间距在不同牙弓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表3)。不同牙弓型间Tukey检验发现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在方圆型与尖圆型牙弓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方圆型与卵圆型以及卵圆型与尖圆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3 不同牙弓型颌面部测量值比较

  2.3 不同牙弓型相关分析 不同牙弓型间瞳孔间距、内眦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均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表4)。表 4 不同牙弓型颌面部各测量值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的相关性检验

  2.4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将瞳孔间距、内眦间距、男女性及不同牙弓型等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尖牙牙尖间距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见表5。表5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 瞳孔间距及其与上颌前牙的关系 本检测瞳孔间距值与盛祖立等的测量结果相近,而Gomes等测量所得的瞳孔间距均值明显大于本测量结果[2,8]。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与盛祖立等的研究对象均为中国汉族正常牙合者,而Gomes等的研究对象为巴西籍青年,人种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在本研究中,不论是按性别还是按不同牙弓型进行分析,瞳孔间距都是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度较高的指标。Gomes等研究显示,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存在显著相关性[8];盛祖立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瞳孔间距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存在显著相关[2]。由此可见,瞳孔间距与上颌前牙宽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另外,据文献报道,瞳孔间距在大约14岁时达到成年人水平后就趋于稳定,是比较有参考意义的一个面部标志[9]。因此笔者认为瞳孔间距是确定上颌前牙宽度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全口义齿上颌前牙的排列。

  3.2 内眦间距及其与上颌前牙的关系 本检测内眦间距值与张淑英等及Gomes等的测量结果较接近[3,8]。此外,在本研究中内眦间距在男女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这与文献报道一致,可见内眦间距的大小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较小。

  在本研究中,内眦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尖牙牙尖间距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与Gomes等的研究结果非常相近[8],然而,Gomes等没有将男女性分开进行比较。张淑英等的研究表明,内眦间距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仅为0.112[3],明显小于本研究,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年龄在18~23岁,而张淑英等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较广(14~73岁);还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选用的研究对象均为正常牙合,而张淑英等的研究对象不为正常牙合。本研究中男性的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宽度间的相关度要高于女性,提示男性的内眦间距更具有参考意义。

  此外,当按牙弓型进行分组分析时,本研究发现不论是方圆型、卵圆型还是尖圆型组其内眦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不论按性别还是按不同牙弓型进行分析,内眦间距总是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也较稳定。有报道显示,内眦间距在8~14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后基本保持稳定[1011],因此,本研究认为内眦间距可以作为一项稳定的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排列上颌前牙。

  3.3 关于上颌前牙宽度及尖牙牙尖间距 本研究中,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测量值明显大于女性。Gomes等的研究中,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也是男性明显大于女性,且均明显大于本研究的测量结果;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的测量均值亦大于本研究的测量结果[8]。说明,总体上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前段牙弓宽度小于巴西籍青年。但姚月玲等测得的均值与本研究较为接近,且显示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5]。

  按牙弓型进行分析,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大小依次是方圆型>卵圆型>尖圆型,上颌尖牙牙尖间距大小依次是方圆型>卵圆型>尖圆型。此外,Tukey两两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方圆型与尖圆型者的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而卵圆型者与前两者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这也从侧面说明卵圆型是方圆型和尖圆型之间的过渡牙弓型。因此,在全口义齿排列上颌前牙时,应该按照性别及牙弓型进行区分,总体上男性的前牙宽度应大于女性,所选的前牙应稍大,方圆型者的前牙宽度应较卵圆型者大,尖圆型者再次之。

  3.4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其意义 本研究中,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当按照性别及不同牙弓型分开分析时,这些相关性有的增强,有的则减弱。因此笔者将性别及不同牙弓型作为自变量与上述两个指标一起分别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推导出回归方程。其多重相关系数较绝大部分一元相关系数明显增大。说明在上颌前牙的选择与排列时应避免选择单一的指标作为参考,而应该尽量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这样有利于提高预测值的精度。本研究推导出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可以作为临床全口义齿上颌前牙的选择与排列的指导。

  此外,本研究采用数码照相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测量来研究瞳孔间距和内眦间距与上颌前牙的关系,为临床选牙、排牙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结果可供指导临床选牙及排牙。

  【参考文献】

  [1] 马轩祥. 口腔修复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6.

  [2] 盛祖立,李 莹,刘 蔚. 尖牙、瞳孔、口角位置的测量研究及临床价值[J]. 口腔医学, 1998,18(4):189190.

  [3] 张淑英,娄景芬,周俊芝,等. 天津汉族人内眦间距鼻翼宽度与上前牙的关系[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4,15(4)1213.

  [4] Mohammed A A. Inner canthal distance and geometric progression as a predictor of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width[J]. J Prosthet Dent, 2002,88:1620.

  [5] 姚月玲,欧阳官,汪文骏,等. 鼻宽、切牙乳突与上前牙位置关系的测量分析[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2,8(1):112114.

  [6] 易新竹. 牙合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5.

  [7] 皮 昕. 口腔解剖生理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4.

  [8] Gomes V L,Goncalves L C,Prado C J D,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facial measurements and the mesiodistal width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J]. J Esthet Restor Dent, 2006,18(4):196205.

  [9] Bindra B,Basker R M,Besford J N. A study of the use of photographs for denture tooth selection[J]. Int Prosthodont, 2001,14:173177.

  [10] Lsestadius N D,Aase J M,Smith D W. Normal inner canthal and outer orbital dimensions[J]. J Pediatr, 1969,74:465468.

  [11] Farkas L G,Posnick J C,Hreczko T M,et al. Growth Patterns in the orbital region:a morphometric study[J]. Cleft Palate Cranionfac J, 1992,29:31531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