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牙源性异位瘘管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742次

作者:曹俊英,李新萍,赵献平,薛雯

   【关键词】  牙源性瘘管

    牙源性瘘管与患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在患牙相应的部位出现,在临床上不难诊断。但有时瘘管还可以出现在远离患牙的其他部位以及不常出现的部位[1],这种情况在本文称为异位瘘管,临床上易误诊误治。自1986~2006年笔者发现了11例牙源性异位瘘管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4例,年龄25~60岁。前牙1例,后牙10例。上颌4例,下颌7例。

  1.2   异位瘘管临床情况   上颌中切牙慢性根尖周炎引起上唇皮瘘1例,下颌智齿冠周炎引起第一磨牙龈颊瘘3例,面颊瘘4例。上颌第二磨牙根尖囊肿并感染引起鼻瘘1例,上颌第一、二磨牙慢性根尖周炎引起腭瘘2例。

  2   结果

  11例牙源性异位瘘管,经根治病因均治愈。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瘘管,经过彻底的根管治疗,瘘管愈合。智齿冠周炎引起的龈颊瘘、面颊瘘,拔除智齿瘘管愈合。根尖囊肿合并感染引起的鼻瘘,经手术摘除囊肿及根管治疗,鼻瘘愈合。

  3   典型病例

  介绍患者,男,40岁,以“上唇肿痛15年”为主诉来我院就诊。曾多次切开治疗未愈。检查:右上唇可见一1cm×2cm大膨隆肿物,中间无窦道口,表面皮肤粗糙,皮肤色温正常,压痛±,质中等硬,边界不清,不活动,初诊为“上唇肿物性质待查”。治疗:局麻下切除肿物,术中见肿物基底部有一细管朝向鼻底,压迫鼻底部管内溢脓。随后检查口腔,发现右中切牙远中切角缺失,牙体呈灰色,开髓冲洗,发现与细管相通。确诊为“右中切牙慢性根尖周炎并唇皮瘘”。缝合切口,开髓引流。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诉20多年前上前牙碰伤,伤后无症状,未治疗。约5年后右上唇肿痛,服用消炎药症状消失。以后反复发作,曾多次在外院切开治疗,未愈,唇部变为肿硬,近来加重来我院治疗。X线检查:右中切牙根尖部呈0.1cm×0.1cm透射阴影。处理:常规根管治疗,1周切口拆线,刀口甲级愈合。1个月复诊,皮瘘未出现,1年复诊,唇部正常,X线示根尖阴影消失。

  4   讨论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瘘管,常与相应部位的患牙有关。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瘘管部位,取决于根尖位置与致密骨的关系[1]。由于根尖及其牙位的变异,炎症脓液排除途径变得复杂多变,故瘘管位置随之多变,即形成异位瘘管。当上前牙的牙根很长,根尖接近鼻底时,可引起鼻前庭瘘。上尖牙牙根很长,位于犬齿凹可引起鼻旁瘘。上前磨牙及磨牙根尖与上颌窦的下壁较近,若下壁骨质薄弱或缺失,可引起上颌窦炎。而磨牙颊根短,颊沟深常引起龈颊瘘,但很少见面颊瘘。舌根根较长,并接近腭侧骨壁时,可引起腭瘘。下前牙可见龈瘘、颏瘘、颏下瘘[2]。下前磨牙及磨牙可引起龈颊瘘、面颊瘘。有文献报道,智齿冠周炎引起颈正中皮瘘[3]。   

  牙源性异位瘘管临床上常误诊误治,故鉴别诊断很重要。误诊为唇部肿物、鼻窦炎、腭息肉等。有文献报道[4],误诊为下颌骨结核、皮肤结核、 结核性淋巴结炎、下颌骨骨髓炎、鼻疖肿感染、面部感染等。经分析,误诊原因有:(1)询问病史不详细,误诊的多数病人病程较长,就诊时未诉有牙痛病史,常以瘘管的局部表现为主诉,瘘管的表现又不典型,如以肿物、息肉等为表现;(2)缺乏全面的检查。为避免误诊,首先详细询问病史,检查口内有无病牙,若有病牙可做X线检查,诊断仍困难者,可用长探针插入瘘管,再做X线检查,可见探针到达患牙根尖处。

  牙源性异位瘘管的治疗不困难,瘘管局部不需要刮治,肉芽组织也不需要切除。只要对患牙进行彻底的治疗,瘘管即可治愈。如慢性根尖周炎,常规根管治疗;根尖囊肿并上颌窦炎,手术刮治囊肿及常规根管治疗;智齿冠周炎,拔除智齿刮治牙槽窝等。瘘管均能治愈。

 【参考文献】

  1   张举之.     口腔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3-189.

  2   金和.牙源性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3):216.

  3   蔡贤忠.智齿冠周炎伴颈正中皮瘘误诊1例.口腔医学纵横,1994,10(3):133.

  4   张翠贤,赵皿,袁渝萍,等.颌面部皮瘘的误诊误治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15(5):389-39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