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5-05-05 浏览次数:1643次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导致栓塞,远端静脉血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增高,管壁缺血渗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及其他有形成分渗出;伴随动脉发生痉挛,肢体处于缺血状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足动脉搏动消失、股青肿。造成的危害是:发生下肢坏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1]。现将我科收治1例腹部手术后并发左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男,68岁,诊断为回盲部癌伴不全肠梗阻。2000年5月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行盲横结肠端侧吻合术,手术后4 d胃肠功能恢复。于手术后8天清晨下床活动时突感左下肢疼痛、肿胀,并迅速蔓延至整个下肢,患肢皮肤色暗红,足背动脉波动消失,左股动脉搏动较右侧较弱,小腿浅静脉曲张,诊断为左髂骨静脉血栓形成。经用肝素、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行抗凝溶栓和结聚治疗。
1.2护理
1.2.1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清除其紧张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执行医疗保护措施,禁止在患者面前谈论手术成功等话语,以免产生不良刺激。老年人由于心理防卫及适应能力下降,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治疗失去信心,对护理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耐心解释,告诉患者手术后还需要自己密切的配合,疾病才能很快恢复。利用成功病例,清除患者的疑虑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自觉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1.2.2一般护理
1.2.2.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准确调整输液速度,检测出凝血时间、血液凝血酶原时间。密切观察肺脑肾功能,防止溶栓治疗后血栓脱落引起重要脏器的栓塞,并注意观察有无牙龈,鼻腔出血及血尿、便血等。做好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整洁、干燥,主动做好生活护理。
1.2.2.2休息制动:绝对卧床休息2周,左下肢制动,抬高20~30 cm,膝关节安置于稍微弯曲位置,并用50%硫酸镁湿热敷,电热毯持续保温,以使血栓紧贴与静脉内膜,减轻疼痛,促使炎性反应消退。同时缓解动脉痉挛,减轻局部缺血,防止肢体缺血环死。但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加重患肢缺氧。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咳嗽,防止栓子脱落,导致肺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栓塞。1.2.2.3抗凝、溶栓、祛聚:NaCl溶液500 ml内加肝素钠12 500 IU,静脉滴注,2次/d,15滴/min,NaCl溶液250 ml内加尿激酶10 U,静脉滴注,2次/d,20滴/min;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2次/d,40滴/min。防止血栓继续扩大,溶解已形成的血栓,防止红细胞叠连成串和血小板聚集,疏通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1.2.3预防措施: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重在预防。由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加之术中麻醉使静脉血管扩张,静脉血流速度缓慢,麻醉作用使下肢肌肉松弛,失去收缩能力;术后又因伤口疼痛及其他原因卧床,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使血液循环减慢,从而诱发此病;另外由于术前后禁食时间长,机体失液脱水,术中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集聚力增强;癌细胞破坏组织细胞的同时释放出许多物质,使血液中凝血物质增多,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上术后大量使用止血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增加。因此,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
1.2.4健康指导:重视患者的“知、信、行”三方面的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教〖JP+1〗会患者保护伤口、床上活动、翻身的正确方法,鼓励并协助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早期下床活动。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进行1次下肢屈伸运动,指导穿医用弹力袜,或下肢缠弹力绷带,以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血回流量,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禁止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静脉回流,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足和趾,禁食期间保证足够的液体需要量,每天补液2 500~300 ml,24 h均匀输入。进食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维持正常血液黏稠度,防止脱水,降低高凝状态。
2结果
患者于发病后2周左下肢肿胀消退,疼痛消失,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及活动恢复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无并发症。
3小结
总之,只要进行耐心的心理护理、认真的健康指导、精心的术后护理,可防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
4参考文献
[1]马华,乔莉娜,石彩娟,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6,5(1):20.
[收稿日期:2013-12-31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