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发表时间:2014-10-28 浏览次数:1130次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技术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妇科临床,通过宫腔镜向宫腔内引入强冷光,置入单极高频电极,在直视下对宫内病变进行切除,其本身的创伤比值最小,被誉为微创手术成功的典范。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1],在我院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药物调经或宫腔放置曼月乐治疗无效果,无生育要求的30例患者,平均年龄45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导致失血性贫血15例,月经淋漓不尽10例,月经频发5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常规术前检查,阴道及肠道准备,术前晚宫颈放置海藻棒扩张宫颈。
1.2.2 操作方法: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头抬高15°,常规消毒铺巾,先用负压吸宫对子宫内膜进行预处理,以5%葡萄糖液作为膨宫介质,宫腔压力维持在100mmHg(1mmHg=0.1333kPa),电切功率设置80W,电凝功率设置60W,B超监视,置入宫腔电切镜。用垂直电切环首先自一侧宫角开始,横行切割宫底部内膜及浅肌层,至对侧宫角终止。然后用环行电极切除子宫壁的内膜,自宫底部开始,将电切镜带鞘回拉,顺行切割子宫内膜至子宫颈内口,切除深度至内膜下2~3mm,子宫内膜系统切除后,加大膨宫压力,检查和补切残存的子宫内膜岛,继而降低膨宫压力,检查和电凝有搏动的动脉出血点,将切下的子宫内膜组织送病检。
1.2.3 术后处理:术后宫腔放置水囊压迫止血,24h取出,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手术时间10~15min,平均出血量15ml,术后无月经18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10例,术后月经无改变2例。
3 讨论
理想的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深度应包括子宫内膜及其下方2.5~3mm的肌层,如术中对病变组织切除或去除过浅,不能有效破坏内膜功能层及其下方血供,术后容易复发。故术前需对子宫内膜进行预处理,包括运用口服避孕药的假孕疗法、达那唑的假绝经疗法、GnRH-α的去除卵巢法。但药物对子宫内膜预处理存在一些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需要支付较昂贵药物费用,且手术需在用药后的特定时间进行。我科采取负压吸引对子宫内膜进行预处理,不受月经周期限制,不影响手术时机选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了药物对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干扰和影响。本资料术后无月经达到60%,与报道的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术后最理想的效果是 50%~62%相符。因此负压吸引对子宫内膜进行预处理是一种快速、简单、有效、安全的内膜预处理方法。术中采用B超监视预防子宫穿孔,宫底部最难切,又易穿孔。因此必须小心,注意不要将切割环向肌层推得过深,尤其在切过肌层最薄的两角时,切宫角时每次浅些削刮,直至切净所有内膜,比一次深切穿孔的危险少。为了避免体液超负荷与稀释性低钠血症发生,手术时间最好控制在1h内,注意膨宫压力应控制在100mmHg以下,不能超过平均动脉压水平,避免切除过多的子宫肌层组织。严密监测灌注液差值,达1000~2000ml时尽快结束手术,检测血中电解质浓度,预防TURP综合征发生。术中排空注水管内的气体,避免头低臀高位,降低宫内压,减少子宫内创面血管的暴露和组织气化后形成的气体,减少无意中的宫颈裂伤,避免长时间将扩张的宫颈直接暴露于空气中,防止空气栓塞的发生。术后宫腔放置水囊压迫止血,24h取出,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3个月少量出血,排液属正常。影响子宫内膜切除术效果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大于45岁者,术后闭经率更高,更少需再次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满意度高。本资料中术后无月经18例,平均年龄为45岁。本资料中术后月经无改变2例,患者年龄36岁;与术者经验有关,高年资医生比新手:12.6%~38%。宫腔镜技术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妇科医生们不断提高手术技能,不断开发和拓宽宫腔镜手术新的治疗领域。但宫腔镜手术并发症时有发生,故术中需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医生密切合作,随时警惕并发症发生,建立专门的宫腔镜手术操作规程。
4 参考文献
[1] 乐 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0-151.
[收稿日期:2014-03-03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