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4-08-12 浏览次数:805次
前哨淋巴结是最早接受肿瘤区域内淋巴引流和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其在肿瘤的转移中起着一定的“屏障作用”,可暂时阻止肿瘤细胞的扩散[1]。在52例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中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并与另51例按常规行全腋去淋巴清扫术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了解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03例早期乳腺癌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研究组年龄36~71岁,平均(47.63±8.05)岁;左侧28例,右侧24例;肿块位置:乳头区6例,外上象限15例,外下象限9例,内上象限12例,内下象限10例;肿块直径0.9~5.5 cm,平均(3.72±1.23)cm;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a期18例,Ⅱb期19例。对照组年龄35~70 岁,平均(46.95±8.14)岁;左侧26例,右侧25例;肿块位置:乳头区8例,外上象限13例,外下象限8例,内上象限10例,内下象限12例;肿块直径0.8~5.2 cm,平均(3.61±1.15)cm;临床分期:Ⅰ期16例,Ⅱa期15例,Ⅱb期2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明确诊断,且知情并自愿加入本次分析。两组年龄、病变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行全身麻醉,患侧上肢外展9 0 ° 。在乳腺肿块周围皮下或乳腺组织内均匀选取4 点,每点各注射1%的亚甲蓝1 ml,并轻轻按摩5 min,等待 5 min,按常规保方式进行手术,后在第3肋间与腋前线交界处做一弧形小切口,切开腋筋膜并将腋窝充分暴露,并沿皮下游离,寻找被染成蓝色的淋巴管,并沿其追踪,直到找到蓝染淋巴结为止,并进行切除。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阴性患者行腋区部分淋巴清扫术,阳性者实施常规全腋区淋巴清扫术。对照组不进行前哨淋巴结活结,均按常规采用全腋区淋巴清扫术。对比两组1年、3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术后共5例并发症,3例为上肢肿胀,2例为疼痛;对照组术后共13例并发症,3例为上肢肿胀,4例为疼痛,1例上肢活动障碍,5例上肢麻木。两组术后并发症及1年、3年生存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女性的一常见恶性肿瘤,腋淋巴结的清扫一直是治疗中的重要步骤[2]。腋淋巴结的状况既是决定患者术后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乳腺癌虽为恶性,但不是每位患者都会发生腋淋巴结转移。对无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而言,腋淋巴清扫术不但不具备治疗作用,还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增加[3]。前哨淋巴结是一种特殊的淋巴结,其作为肿瘤转移的第一站,在乳腺癌手术中对其进行活检,可有效的预测癌肿是否已经发生转移。本次在52例早期乳腺癌手术中采取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活检结果阴性的患者实行腋区部分淋巴清扫术,阳性则实行全腋区淋巴清扫术,通过与51例按常规行全腋区淋巴清扫术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一组术后并发症明显较低,3年生存率明显较高。因此,在早期乳腺癌术中实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可较好的判断癌肿是否转移,并以此为依据,可有效的避免对阴性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从而减轻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提高了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值得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庞 华,雷成明,吕志祥,等.99mTc-SC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2): 200.
[2] 程少欣,李 勇.规范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临床可疑淋巴结的重要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2012,39(1):24.
[3] 张 毅,杨新华,范淋军,等.腔镜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9):932. [收稿日期:2014-05-24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