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乳腺原位癌临床疗效及预后
发表时间:2014-06-27 浏览次数:766次
乳腺原位癌是指乳腺导管、乳腺小叶内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但病变侵蚀没有超过基底膜,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小叶原位癌是乳腺原位癌的最常见类型[1]。近年来,乳腺原位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对于提高乳腺原位癌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选择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对其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诊治的 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0~68.0岁,平均(46.0±6.0)岁。临床症状以乳腺肿物、单乳血性溢液、乳房刺痛等症状为主,结合乳腺钼靶摄片、乳腺导管造影、乳腺彩超等辅助检查,均确诊为乳腺原位癌。
1.2 手术治疗及辅助治疗方法: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中,8例实施单乳切除术(66.7%),2例改良根治术(16.7%),2例局部扩大切除术(16.7%)。对于淋巴结转移及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给予放射性治疗,对于早期手术治疗、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治疗。
2 结果
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中,1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2例乳腺小叶原位癌。经过单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局部扩大切除术等相应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3年,没有发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乳腺原位癌主要包括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小叶原位癌,两者形态学和生物学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乳腺导管腔内的异常增生,而乳腺小叶原位癌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乳腺小叶内末梢导管基底膜内的异常增生,属于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范畴,并且具有多中心倾向[2]。乳腺原位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够典型,也没有特异性辅助检查,所以,乳腺原位癌临床诊断的难度也相应增大。据报道,乳腺原位癌好发于绝经前,并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乳腺手术治疗过程中,切除乳腺标本,术中进行快速冷冻,随后及时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提高乳腺原位癌的检出率和临床诊断率。对于严重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病例,应做好定期复查,避免乳腺原位癌的漏诊和误诊。乳腺癌常伴有多个原发病灶,应做好双侧乳腺的检查和密切随访工作。目前,乳腺原位癌手术治疗中主要为乳腺单纯切除术及腋窝淋巴结清除术,而也有学者建议采取乳腺病灶切除术或乳腺象限切除术,而保留乳腺组织和乳头的手术方式。目前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单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局部扩大切除术。乳腺原位癌的病灶具有多中心性,乳腺单纯切除术是乳腺原位癌的首选手术治疗方式,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以放射性治疗、化学性治疗、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乳腺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复发率相对较低。本研究中, 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中,1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2例乳腺小叶原位癌。经过单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局部扩大切除术等相应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3年,没有发现死亡病例,结果充分证实上述理论观点。乳腺原位癌是浸润性乳腺癌病灶的多原发病灶之一,主病灶没有发现术后复发、转移等现象。临床上浸润性主癌病灶的漏诊情况多是由于病理取材不当(标本取材过小、取材过少、取材部位不正确等)所致。乳腺原位癌多为多中心倾向,乳腺部分切除患者剩余的乳腺腺体组织及对侧乳腺内可能存在原位癌病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演变为浸润癌,甚至肿瘤病灶复发、转移。乳腺原位癌多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小叶原位癌相比,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多中心倾向更为明显,并且肿瘤病灶范围相对较大,预后相对较差。乳腺原位癌作为全身性乳腺疾病,可能存在多种不明病因的发病机制,这些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乳腺原位癌的治疗效果、预后质量。提高乳腺病灶钼靶、B超定位、病理活检的检查水平,使乳腺原位癌患者进展位浸润性乳癌之前,及早明确诊断,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了降低乳腺原位癌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的术后预后质量,应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彻底、广泛切除肿瘤病灶,不要遗留肿瘤病变组织;病理取材过程中,操作要规范,必要时,进行连续切片检查;对于乳腺组织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以放射性治疗、化学性治疗等辅助治疗,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综上所述,对于乳腺原位癌患者,早期明确诊断,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是提高乳腺原位癌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质量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1] 雷玉涛,赵红梅,李慧平.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诊疗进展[J].癌症进展,2012,10(3):233.
[2] 林 红,张 琳,施莹莹,等.乳腺原位癌的临床诊治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7(6):412.
[收稿日期:2013-11-31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