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4-05-07 浏览次数:658次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当切口液化发生后,不仅会影响切口愈合时间,而且还会给患者增加精神和经济负担。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者越来越多,因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率也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及早发现、早期引流是关键。我院在腹部切口采用皮下留置负压持续引流预防脂肪液化,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例患者为2010年6月~2013年9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的病例,年龄22~65岁,脂肪厚度3~250px。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伤口,采用传统的逐层缝合法或贯穿全层缝合法,不放置引流管。试验组:常规缝合腹膜后,予2-0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缝合筋膜,将皮下脂肪彻底止血后,取一次性无菌引流管,于引流管一端每隔2~75px左右交错剪几个孔,孔的直径小于管径1/3。缝合切口前,自纵或横切口下端或一端戳口,将剪孔引流管置于脂肪层,引入切口顶端(引流管与切口等长),另一端自戳口处引出,缝合固定引流管,并与20ml注射器连接,用4-0可吸收线从切口一侧顶端皮肤真皮层开始刺入连续皮内缝合至另一顶端,将线结埋人顶端皮内,不需拆线。最后经注射器回抽保持引流管成负压,渗液或积液便可通过负压引流至注射器内,术后持续负压,保持其引流通畅,每天更换注射器,当引流液在5ml以下,且颜色透亮后可摘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2 结果
试验组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组别 脂肪液化(例) 切口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12 13±3 16±5
实验组 4 7±2 10±3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如切口有较多渗液,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等,一般易于诊断。该并发症一般于术后1周内发生,因而临床应加强该时期对切口的观察,力争尽早处理,以减少其发生,减轻患者的负担。
对于脂肪液化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无定论,从大量临床病例中可以看出,肥胖的患者较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原因在于该类患者由于脂肪比较厚,皮下脂肪血运较差所致。此外,术中使用的电刀也是导致术后脂肪液化比较公认的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电刀所产生的高温导致皮下脂肪组织被灼伤或脂肪细胞因热变性,加之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会因高温作用而凝固成血栓,进一步加重了脂肪组织的血运障碍[1]。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还体会到,机械刺激、手术部位暴露过长等也是导致术后脂肪液化不容忽视的因素,会造成脂肪组织氧化而失去原有的功能。
负压引流技术是近年来针对切口治疗的新技术,已有实验表明该技术可使创面血流量增加4倍,肉芽组织形成速度提高63.3%[2],有利于切口的愈合。该技术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使之扩张、扭曲,使细胞误认为是损失而促使细胞分泌愈合生长因子,从而刺激组织生产更多的新生血管。通过负压吸引创面的渗夜,从而使创面液体平衡,营造利于伤口愈合的环境。通过在患者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放置负压引流,更能有效地促使渗液排出,降低切口组织的压力,从而促使伤口愈合。同时因负压的存在,降低了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创面的血流,生长因子也随之增加,进而促使愈合加快。在负压的作用下,淋巴也会加快引流,这有利于水肿和废物排除,从而使组织有机会靠物理的力量自然的粘在一起。该技术在吸引力作用于敷料时还可产生压迫作用,可对抗吸引引起的创面的过量渗出,从而减少血浆蛋白的过来流失[3]。本组通过与传统的缝合比较,采用皮下负压持续引流明显减少了脂肪液化率,而且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因而可见该技术是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4 参考文献
[1] 信玉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4):41.
[2] 蒋琪霞.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29.
[3] 梁明娟.密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处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0,4(4):59.
[收稿日期:2013-09-29 编校: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