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规律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28  浏览次数:409次

  作者:韦柳青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百色 533000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时间规律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1]。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我们对8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敏感时段的预测及监护,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8例、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室性早搏33例、房性早搏13例、房速11例、房颤4例、室速4例、室颤3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

  2.方法

  将一天分为6个时段,即1~4时、5~8时、9~12时、13~16时、17~20时、21~24时,分别简称为1、2、3、4、5、6时段,详细记录AMI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指在急诊科、门诊或进入CCU时首次靠听诊、心电图或心电监测所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快速异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结 果 1~6时段发生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4例、14例、27例、20例、14例、5例,以早上5时至晚上8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89.3%),晚9时至早4时发生率较低(10.7%)。各时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详见表1。表1 84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略)

  讨 论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AMI后心律失常较多发生在凌晨5时至下午8时之间(2、3、4、5段),其中又以第3时段9~12时为最多,较少发生在下午9时至次日凌晨4时之间(5、6时段),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可能与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如儿茶酚胺水平有关。本组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时相分布,以凌晨5时至正午12时的频度增加,与上午儿茶酚胺分泌量最大一致。文献报道[2~4],儿茶酚胺的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心率上升,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小板聚集率增强,纤溶系统功能降低,促使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阻力增加,这些均加重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肌供血不足,促使心肌氧的供需失衡,甚至发生AMI,而且AMI并发心律失常也以上午较多。一些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猝死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较多集中在上午[5]。

  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 h内任何时间段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上午应做好交接班,各班责任明确,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机。尤其在早晨交接班后正是治疗繁忙阶段,护士在做常规工作及办理出入院手续等工作时,不能忽视对病情的观察;护士长亦应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备。对于CCU专职护士,注意加强专科知识学习,对心血管疾病做到预见性护理,特别加强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抢救技术的训练,保证抢救器材、药品的完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由于凌晨和上午气温较低,寒冷可诱发冠状动脉等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增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心脏的工作负荷增加,从而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可加重病情,因而,护士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要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适当增减衣被,减少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另外,AMI患者心电不稳定,患者情绪紧张、恐惧、激动、用力排便等因素均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因此,护士应多巡视病房,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协助患者的生活护理,以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参考文献】

  [1]仵施政,房振英,韩献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分布规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9,3(3):175-176.

  [2]赵 毅,孙大龙.猝死的日变异性、周变异性和季节变异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6):277-278.

  [3]蔡兴彪,刘冬梅,吕 阳.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附126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2):179.

  [4]刘桂芳.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急救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6,26(4):67-68.

  [5]滕 玲.急性心肌梗死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2004,4(4):14-1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