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皮下联合应用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550次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抢救母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尽管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但是剖宫产相关并发症也引起产科界的高度重视,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术较常见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1-3]。现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剖宫产术切口脂肪液化100例患者切口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均来自笔者产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剖宫产术后的患者,年龄20~30岁,平均29岁,切口皮下脂肪厚度1~4 cm,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直切口内缝,同期条件相似的同一术者的患者,术后3~7 d切口均渗出淡黄色或暗红色血性液体,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4]。渗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为阴性。

1.2 方法:术后第3~5天患者切口敷料见潮湿,潮湿面积不等,轻挤切口边缘见渗液渗出,75%乙醇棉球擦拭切口2遍,5 ml 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4 ml加1 ml地塞米松加1 000 U糜蛋白酶混匀,于渗出处切口周围约2~3 cm处皮下联合注射,垂直进针,有落空感时平行皮肤进针,方向朝渗出处,回抽无血时缓慢注入,见渗出液中混有部分药液为宜。在无菌操作下,用消毒棉球由切口两侧向中间挤压,挤出切口渗液及药液,用棉球将其擦尽,95%乙醇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2 结果

治疗组2例出现脂肪液化,切口Ⅱ期缝合后愈合,其他均5~7dⅠ期愈合。对照组20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切口Ⅱ期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他7~15 d Ⅰ期愈合。

3 讨论

脂肪液化的诊断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多发生于术后3~7 d,患者除诉切口渗液或挤压切口有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 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热痛,切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颗粒。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可发生于任何厚度的脂肪层,如孕产妇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贫血、第二产程延长、胎膜早破、高血糖环境等更延长切口愈合时间[5-6]。糜蛋白酶属肽链内切酶,具有分解蛋白质及凝固乳液之作用,能消化坏死组织,可减少局部分泌和水肿,促进炎性反应消退,助长新生肉芽,使创口愈合,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抗毒作用显著,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虽未见联合外用报道,对是否引起机体耐药值得探讨,但此方法简便有效,能减少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段振忠,董英豪,陶春玲.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50 例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1):931.

[2] 陆风翔,杨 玉.临床实用药物手册[M].苏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86.

[3] 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4.

[4] 伊 咏,高 爽.剖宫产腹部切口延期愈合的原因及对策(附56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6,27(11):1414.

[5] 龚时鹏,余艳红,陈 莉.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18):495.

[6] 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