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20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555次
孕妇分娩期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便是产后出血。在我国孕产妇的死亡原因中,产后出血居于首位。有关医学研究表明,产后出血造成的死亡率占分娩总数的2%~3%,给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其造成的死亡率,有效改善产妇预后,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发生产后出血的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 602 例产妇,其中有200例产妇发生了产后出血,娩出胎儿后24 h失血量均超过了500 ml,达到了3.03%的发病率。这些产妇的年龄 19~38岁,平均(26.6±10.2)岁。有98例为经产妇,102例为初产妇,10例早产。在产后出血原因方面,有162例产妇由于子宫收缩乏力,22例产妇由于胎盘因素,16例产妇由于软产道损伤;在产后出血发生时间方面,有170例产妇发生在产后2 h之内,20 例产妇发生在产后2~24 h,10例产妇发生在产后24 h~8周。
1.2 治疗方法:①对于宫缩乏力导致的出血者,对其子宫进行按摩,从而对子宫造成刺激作用,促进其收缩,同时给予产妇快速静脉滴注20 U缩宫素加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如果具有较差的治疗效果,则改为给予产妇缓慢静脉推注10 ml 10%的葡萄糖酸钙加50%的葡萄糖溶液。②对于软产道损伤出血者,在对其彻底止血的基础上,依据解剖层次缝合,修补的过程中避免死腔残留,从而对形成血肿造成出血的想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同时应用止血药物。③对于胎盘粘连或者滞留者,剖离其胎盘。 ④对于软产道损伤出血者,给予其抗休克治疗,同时肌内注射和静脉推注30 U的催产素,对子宫进行按摩,将宫腔清理干净,将各裂口缝合起来止血等[2]。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宫腔填塞、子宫“背带式”缝合、子宫动静脉结扎后、子宫切除术治疗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明显比缩宫素、米索前列醇、欣母沛等药物治疗的产妇少,产后出血发生率也明显比药物治疗的产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3.1 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产妇具有较高的产后出血发病率,而子宫收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本组200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有162例产妇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占总数的81%;产后2 h内是产后出血最常发生的时间,本组200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有170例产妇发生在产后2 h之内,占总数的85%。针对这种情况,在分娩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切实做到对产程进行严密观察和正确处理,从而促进分娩质量的显著提升,最终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切实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及时有效处理潜在性产后出血的因素,对休克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3.2 防止产后出血的处理办法:如果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在将胎盘因素等因素排除了之后,治疗的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宫缩。母体在妊娠期具有不断增多的血容量和相对较低的血清钙,处于低钙状态,需要越来越多的钙,胎儿在30周后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钙,子宫收缩能够在钙离子和宫缩素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还能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3]。
总之,临床应积极找出产后出血原因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抢救措施,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改善产妇的预后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乐 杰.产妇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张运平.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评估、治疗和外科手术综合指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
[3] 胡娅莉.产后出血防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