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0 浏览次数:551次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之外的其他部位[1],多发生在盆腔腹膜,也发生于卵巢、输尿管、直肠阴道隔,极少发生于膀胱、胸膜、心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其具备类似恶性肿瘤的浸润生长、局部种植、远处转移等能力,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2]。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妇产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育龄妇女的发病率为10%,但由于其和盆腔痛、不孕有着密切关系,致使患病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证实,盆腔痛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病率为39%~59%,不孕症妇女为25%~35%[3]。再加上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伴有明显的痛经现象,30%合并不孕症,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中青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当前,国内妇科医院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其中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法达到根治效果,极难达到治疗的预期目标,而手术治疗主要选用新型微创技术,在临床诊治中发挥较大作用。为此,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对6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别给予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以此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经期腹部疼痛、典型痛经、子宫增大、性交疼痛、排便疼痛等症状。年龄24~52岁,平均年龄(35.8±8.6)岁。6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6例位于剖宫产腹壁瘢痕处,25例子宫腺肌症患者,32例盆腔内膜异位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例单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依据美国生育协会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4],66例患者中有Ⅰ期25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Ⅳ期9例。将6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症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保守治疗,主要采用假绝经、假孕疗法,比如孕三烯酮、内美通等,通过人为行为造成患者月经停止来潮呈假孕状态,不来月经则不会出现痛经症状,但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大,将会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部分患者虽尚未治愈,但因为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停药后月经恢复来潮,致使病情继续发展。
观察组给予患者手术治疗,主要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半根治手术及保守性手术。33例患者中有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18例接受半根治手术治疗,余下9例接受保守性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全部切除两侧卵巢及子宫,引发的并发症和遗留症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术后常发生绝经综合症。半根治手术治疗切除子宫及患侧卵巢,保留对侧卵巢,仍有部分患者复发。保守性手术切除、剔除、剥离患者的病变部位局部,但因为此病粘连较为严重,导致手术不能彻底完成,手术效果欠佳,且复发率较高。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包括不孕症、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痛经等症状。
1.4 疗效评价标准:6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均行B超、妇科、肝肾部位功能检查。原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者为治愈;原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者为显效;原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不孕症、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痛经等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经治疗后,观察组33例中痊愈14例,显效9例,无效10例;对照组33例中痊愈5例,显效7例,无效2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9.7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6.36%(χ2=23.2035,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分析:从6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虽然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总体的临床诊治效果较低,这就表明国内现有设备仪器和医疗技术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成功率仍是较低,其临床诊治分析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激素依赖性常见疾病,主要见于育龄妇女,指的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之外的其他部位。多发生在盆腔腹膜,也发生于卵巢、输尿管、直肠阴道隔,极少发生于膀胱、胸膜、心包膜[5]。盆腔外内膜异位症多见于侧切手术和剖宫产的瘢痕处,少见于肺、脐、胃、眼、脑、肝脏、肌肉骨骼等部位[6]。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以渐进性、继发性痛经为特征,发生于月经前、中、后的1~2d,呈周期性,也有呈非周期性的慢性盆腔痛。继发或者原发不孕通常是因为粘连等机械因素、合并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卵巢功能障碍、自身免疫因素所导致。患者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前2~3d出现点滴出血,多数经量增多,少数经量减少[7]。伴有排便困难、便秘、腹泻、尿急、尿频、血尿等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其具备类似恶性肿瘤的浸润生长、局部种植、远处转移等能力,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妇产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育龄妇女的发病率为10%,但是由于其和盆腔痛、不孕有着密切关系,致使患病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证实,盆腔痛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病率为39%~59%,不孕症妇女为25%~35%[8]。再加上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伴有明显的痛经现象,30%合并不孕症,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中青年妇女的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经大量研究证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和发展期间,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①患者生殖器官异常,比如阴道横隔、子宫闭塞、处女膜闭锁等;②因阴道手术、阴道用药、宫腔手术、人工流产等,导致宫口、宫颈、阴道口粘连,致使经血不能正常排出,增高宫腔内的压力,进而导致经血逆流入盆腔。③经期房事、月经疾病、性生活较为频繁,为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游离提供了机会,极易导致子宫内膜异位。④多次行人工流产手术和剖宫产手术:若多次行流产手术,极易致使子宫内膜碎片随输卵管进入盆腔,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由此引发的盆腔内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失调分泌,将导致炎性细胞因子之间出现正反馈现象,激发腹腔内无菌性炎性反应,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提供机会[9]。针对上述病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可以行以下措施:①凡有阴道横隔、子宫闭塞、处膜闭锁等生殖器官异常者,均应及时行手术,以此避免潴留的经血倒流腹腔。②月经期间应该杜绝不必要的盆腔检查,并避免性交。③行剖宫手术时,应该重视对手术切口的保护,以此防止宫腔内容流入腹腔。④行人工流产清宫的时候,不能将有负压的吸管突然从宫腔内抽出,以此防止宫腔血倒流进腹腔。⑤月经后半期,不能行输卵管通水通气手术、宫颈锥形切除手术、宫颈冷冻或电熨手术等,否则可能致使子宫内膜种植于创面[10]。
当前,国内妇科医院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其中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法达到根治效果,极难达到治疗的预期目标,而手术治疗主要选用新型微创技术,在临床诊治中发挥较大作用。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治疗,即将患者两侧卵巢以及子宫全部切除,这种手术方法对于未生育的年轻妇女是极为残酷的,其引发的并发症和遗留症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术后常发生绝经综合症。保守性手术治疗,即切除、剔除、剥离患者的病变部位局部,但因为此病粘连较为严重,导致手术不能彻底完成,手术效果欠佳。
从6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虽然手术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均优于保守治疗组,但是两组总体的临床诊治效果较低,这就表明国内现有设备仪器和医疗技术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成功率仍是较低,其临床诊治分析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当然随着现代妇科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检验仪器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医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必定会迎来大幅度的提升空间,从而有效地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
4 参考文献
[1] 杨莹香.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2):139,141.
[2] 盛庭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5):946.
[3] 胡碧洪,李莉芳,王 帅,等.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10):751.
[4] 冷金花,王艳艳.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1):7.
[5] 李 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3):2409.
[6] 刁新华.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口效果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89.
[7] 代洪波,张 艳.手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1,17(1):53.
[8] 冷雪花.76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31.
[9] 陈蔚琳,金 力,郎景和,等.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5):330.
[10] 杨康梅.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