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556次

  习惯性流产为不孕病症的一种,给育龄期女性正常生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治疗习惯性流产,提高妊娠率,是育龄期女性以及临床医师较为关注的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0 月~2013年4月收治的7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临床资料,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 7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7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诊断被确诊为习惯性流产。年龄18~42岁,平均(30±1.1)岁。患者配偶均正常,排除对药物过敏、心血管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宫内妊娠确诊后开始对患者实施给药治疗,直至临产或出现流产、早产。在早孕期间为防止胎儿出现神经管缺陷,给予患者口服叶酸片400μg,1次/d。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服用剂量为75 mg/d,连续对患者进行为期 2个月治疗,待抗心磷脂抗体为阴性,指导患者受孕,停止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IU,1次/d。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后对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情况进行复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每个月复查1次。治疗过程中每个月对抗体情况进行复查。若IgM和IgG抗体转阴,停止使用。治疗前或治疗中若患者出现阴道出血,间隔2天后血HCG稳定后对胚胎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待妊娠8周左右B超检查胚胎情况。停止用药后每个月对抗心磷脂抗体、纤溶指标、凝血情况进行复查,若出现异常重新给药治疗。 1.3 疗效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足月产率、活产率、流产率以及分娩孕周。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足月产率、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分娩孕周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 讨论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3次或3次以上出现的自然流产,其发生的原因多为孕妇自身免疫差、染色体异常、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子宫发育异常、孕妇黄体功能不全,多在妊娠中后期,因羊水增长,胎儿成长,宫腔内压力增加,宫腔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出现流产[1]。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阿司匹林可通过对局部血循环进行改善,并对血小板活性进行抑制,可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该药物为乙酰水杨酸类药,主要作用于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第一个合成酶—环氧化酶,可有效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但如果单用阿司匹林,虽能防止血栓形成,提高活产率,减少流产发生,但不能对抗磷脂抗体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钙为一种普通肝素,在化学分解作用下可制成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断。该药物具有抗炎、抗凝以及抑制补体活性功效,对滋养细胞发育产生影响。低分子肝素在治疗习惯性流产时,不仅可有效抑制抗磷脂抗体的生成,同时还可对胚胎的血液循环产生较好的改善效果,防止血栓形成[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足月产率以及活产率较高,流产率较低,分娩孕周长,治疗效果显著,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习惯性流产,可有效改善妊娠情况,提高胎儿成活率,治疗效果显著。

4 参考文献

[1] 周 晓,吴丽萍,邹 华.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5):563.

[2] 曹 文.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习惯性流产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136.

[收稿日期:2013-11-07 编校:潘宏竹]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